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催眠治疗 >

催眠治疗:催眠有超过200种用途?

发布时间:2013-09-19 22:18 类别:催眠治疗

  
  心理导读: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精神世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危机,现代人士更是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来自于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困扰,对于未来的担忧,以及更多的其它问题,将现代人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西方,催眠作为一种有效的身心放松方法,心理治疗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方面,对现代人的身心保健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催眠状态中,身体肌肉得到完全放松,内部各系统运行达到和诣的状态,呼吸韵律由平常的12-18次/分钟降至6次左右/分钟,心肺功能得到充分舒解。    ---www.tspsy.com
  

催眠治疗:催眠有超过200种用途?

催眠治疗:催眠有超过200种用途?


  由于肌肉放松,血管畅通,血液循环合理的运行,血液中的养分被均匀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身体得到充分的滋养,而皮肤表层也得到放松,血液中的营养成分被有效输送,可以促进皮肤表层血液循环,延缓衰皮肤的衰老,增强光泽,对于因为心理失调所引起的生理症状,如神经衰弱, 焦虑,、血压不正常、疼痛,呼吸系统疾病等等,都有显着的改善和消失。现代人士大部分都背压着或多或少的压力,而压力又是造成大多数疾病的起因,通过催眠放松,大多数人的压力可以得到完全的释放。心灵方面,在潜意识状态中对于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对于人生,可以得到很多平常所没有的有益的启发,体会和认识。通过对潜意识合理的建议,在自信心,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经过耶鲁大学精神科统计和测算,坚持每天做一次自我催眠,可以延长寿命3-12年。
  
  很长时间以来,催眠是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绝大多数人对于催眠知之甚少,甚至有人将催眠按其字面理解为催人入眠,还有相当多的人将之看作一种巫术,一种旁门左道。一是因为催眠最早多为巫士和神职人员所掌握,二是因为对不少人来说催眠状态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朱光潜先生曾对催眠状态做过这样的描述:“催眠的状态是很奇怪的,一方面它很象天然睡眠,眠时神情很昏迷,醒后对于眠中经过常不能记起;一方面又和天然睡眠迥然有别,受眠者在催眠状态中可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生出种种特殊的反应,也就是说受眠者不是全然眠着,他在服从催眠者的命令时一举一动都象是在作梦似的。 这个状态和许多其他心理的变态都很类似。”所以催眠是划在变态心理学范畴的,一般非专业人员是不大会去研究什么变态心理学,因为光听这名字就足以让人生畏,生怕和变态沾上边。这也是催眠远离大众的一个原因。
  
  直到1841年布雷德出版《神经催眠术》开始,人们对催眠的研究逐渐步入了正轨。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实验心理学家作为一支新的生力军加入到对催眠的研究行列中,特别是 1933年赫尔出版了一本《催眠术和暗示》的书,这部经典著作不仅给催眠在诸多方面的应用投去希望之光,并且也大大清除了人们对于催眠的陈腐观念。但是最重要的是,此书以一种明确的方式说明了催眠术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合适的课题。赫尔的书为催眠术走出僻野进入科学的殿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的出版,推动了美国的催眠研究与发展,使得美国成了科学的催眠术的研究中心。英、美两国医学会作为官方分别在1955年和1958年承认了催眠疗法的合法地位。
  
  如自我催眠暗示疗法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已被广泛应用。它是通过自我催眠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心身状态和行为的一种心理疗法,进化到今天的人类已具有利用自我意识和意象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资源,进行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实际上,人们早已应用自我催眠暗示,如祈祷、宗教仪式、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气功术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实施自我催眠暗示。自我催眠暗示疗法主要用于:(1)减除心理应激,改善睡眠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身体的免疫功能,防治各种心身疾病;(2)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3)矫正各种不良习惯及减肥;(4)治疗性功能障碍及痛经、盆底肌松弛、更年期综合症;(5)控制疼痛;(6)提高体育训练和比赛成绩等。
  
  正是由于催眠具有其特殊性,如对其善加利用,可用之处非常多。催眠可用于营销培训。 一般说来,在营销上没有比劝客户买保险再难的事了。因为保险卖的是无形的商品,客户看不到直观的利益,所以无法像有形商品那样摆着卖。在此情况下,为强化推销员的精神积极接近客户,把催眠和自我催眠编入教育培训计划,由此可消除推销员常见的“害怕上门觅客”、“害怕拉不到客户”、“信心不足”等心理顾虑,提高职员的保险营销能力,催眠可显著提高一个人的社交魅力。国外还有不少知名大企业尝试将催眠应用于员工培训。在德国,中央电话局采用了舒尔茨自律训练法,缺勤率明显下降。在法国,雷诺汽车、国立飞机制造协会等单位定期举办用于自我心理调节的催眠讲习,在精神卫生、消除疲劳上有很大收效。催眠在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及一些神经症性心理障碍方面更是有着显著的疗效。此外,催眠还可令人惊讶地被应用到内科、妇产科、皮肤科、麻醉科、牙科以及成瘾性物质戒断(如戒烟戒酒、辅助戒毒)上,用于治疗一些身心疾病和催眠麻醉。在减肥和美容之风逾来逾盛行的今天,催眠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催眠暗示来改善血液循环或改变饮食爱好即可达到减肥和美容的目的,因是自身的心理生理调节,避免了其他方法对身体的或多或少的伤害。由于催眠可以改变人的记忆状态,所以在教育学领域将催眠应用于教学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实验表明通过催眠可取得非凡的记忆力和不同寻常的创造力,《学习的革命》中所推崇的“罗扎诺夫教学法”利用的便是催眠的原理。神奇的催眠在现代社会可谓是大有用武之地。
  
  催眠的方法说来也简单,在催眠师将催眠的原理和功效向被催眠者简要说明之后,让被催眠者坐在一个便于放松之处,通过对其视觉、听觉或触觉的持续而单调的刺激,使其精力高度集中,引入意识的极度狭窄状态。这种状态介于睡眠与清醒之间,大脑皮层处于不完全抑制状态。这时,受催眠者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某一点上,难以产生别的思维和感觉,特别容易接受暗示,用肯定的某种事实或指令对其进行暗示,进而影响受催眠者的行为和感觉,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舒畅情怀,解除病痛的目的。也有人认为,催眠状态尤如聚精会神做某件事的情景。如哈佛医学院催眠专家弗雷德·H·弗兰克所说:“催眠只是将人们分散在各处的精力和思想聚集起来,这并不是处于昏迷状态,也不是处于睡眠状态,而只是象那种当你聚精会神地沉浸在一种工作或阅读一本小说时几乎难以听见别人对你所说的话而已。” 所以只要你能让被催眠者精力极度集中,就可使其进入催眠状态。催眠的原理和方法说来就是这样简单,但要掌握,并顺利实施催眠,却需经过专业的指导和训练。由于对非专业催眠人员来说,催眠具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所以不提倡盲目尝试。但我们可用催眠的原理来进行自我催眠来达到自我心理调适、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
  
  最浅的催眠状态称为「运动支配」,这个阶段的动作占九成以上,几乎接近清醒状态,只是被催眠者的精神状态会放松懈下来。简单的讲,就是进入无批判状态,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引导。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如政治家、影歌星等都具有群众魅力,而这种媚力的呈现,本身就具有大众催眠的效果。
  
  自我催眠,基本上意识在自己的內心深处有另一个人的存在。藉由自己对心灵內的自我讲话,进入催眠状态。当你能够让心灵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听你说话的時候,就能够开启潜意识的大门。
  
  以催眠方式进入到催眠状态,许多平常所做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在催眠状态下实现,如回忆起过去所遗忘的事物,改变自我性格与习惯、提高对事物的预知能力等等。虽然催眠技巧可以使催眠治疗师越过个案主意识进入其潜意识,但是并不表示个案不可以拒绝和自身信仰、理念不同的暗示与建议。在催眠中没有任何人可以使个案做其不想做的事情,也不可以使其说出不想说的话。事实证明,所有催眠都是自我催眠,当在催眠状态中,个案会基于催眠师所给予的暗示来允许自我内在认知意识去进行改变,潜意识是无法分辨事实与虚幻的,这需要依赖主意识去分辨和取舍。催眠师是不可能主宰个案的意志和行为的,而只能指导或引导及训练个案从负面的、有害的、消极的情绪、情感、认知、行为中走出并建立新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反应元素结构和相对应的制约反应。 催眠的理论解释——念动说、暗示说、新离解性学说、条件反射学说。
  
  美国健康杂志刊载Alfred A, Barrions博士所做的调查,对比了一些治疗方法的康复率。
  
  心理分析治疗在600个治疗疗程中,有38%的康复率
  
  行为疗法 在22个治疗疗程中,有72%的康复率
  
  催眠疗法 在6个治疗疗程中,有93%的康复率
  
  在欧美许多心理大师将催眠技术应用在科学及医学领域并且得到良好效果后,使这些领域的专家们提出了对催眠新的看法。催眠对人们的功用:快捷、效果好、无须药物、无副作用、应用面广、不须昂贵设备而可以达到功效。目前美国医学会(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和美国精神病学会(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已肯定专业治疗可使用催眠来治疗,而於1958年(与AMA同期)英国医学会(The 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亦采用催眠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催眠的应用治疗范围: 许多文章曾报道催眠的功效, 催眠的功效其实是非常多也广,在这里我们只举个例子:头痛、失眠、减肥、戒烟、减轻压力、疼痛控制、提高记忆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疾病治疗、习惯的改变等等。
  
  美国CNN电视台也曾报道,催眠在治疗长期性消化不良症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报道,催眠有超过200种用途。

 

   本文来源于心理氧吧,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