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

发布时间:2012-07-08 16:58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养育非亲关系孩子是一件更加需要养育孩子的人拿出更多的爱心和关怀的事情,而不是拿出实在没有办法这样的托词来解决问题。
  
  近日,有市民称在浙江苍南县社会福利院发现智障男孩被护工套上铁链“拴养”。6月29日,记者实地探访该福利院,发现两名智障小男孩正被铁链和布条拴着。护工解释说,这两个孩子很不听话,常把衣服弄脏,只好将他们拴起来。后来,拴养事件曝光后,校长出来道歉了,但是接着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没有了爱的基础,只剩下了无情的“管教”!
  
  对于“不听话、难管束的孩子”,浙江苍南县福利院用了铁链布条去拴住这几个孩子。据了解,照顾这些孩子的,都是平均超过60岁的当地农村妇女。隔代亲子教养中,爷爷奶奶对自己孙子孙女都会非常的溺爱,为何,对福利院的孩子如此的残忍。因为,没有了天然的血缘亲情,不是自己亲身的孩子。非亲关系教育的孩子,很多时候,已经失去了一层亲情的关怀,没有了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在很多书籍和电视中,不难发现中世界甚至更加久远的时代,也曾经屡屡发生“这种貌似的残害儿童”事件,很多恐怕最初的出发点也不过是——实在没有办法。但是,真的是“实在没有办法”,还是不知道办法?养育非亲关系孩子是一件更加需要养育孩子的人拿出更多的爱心和关怀的事情,而不是拿出实在没有办法这样的托词来解决问题。
  
  好比植物有土壤一样,爱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爱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情绪箱子”,正如汽车从油箱得到动力的来源一样,孩子也从“情绪箱子”得到精神的力量,而“情绪箱子”的填充,只能用一种最高级的燃料——无条件的爱——来填满。孩子需要你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爱他们,不管孩子的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如何,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对孩子,真正的爱就是慈悲,就是无限地接纳、无限地原谅、无限地帮助、无限地爱。孩子的一切我们都要包容接纳!
  
  孩子是需要爱和包容的,福利院抚养孩子的护工,在对待孩子时,多一点爱心和慈悲心,就像对待自己亲孙子一样,视如己出,相信孩子会感受到“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从而使教育成立。反之,如果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爱”的内核,那么,他就只能感受“被引诱”、“被强迫”、“被奴役”。作为福利院的管理者,作为院长,应该对于自己的新员工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对于亲子教育、儿童抚养等技能有所提升。而不是简单看着甚至拴着。
  
  理解、认同、包容和自由,才是爱的真谛!
  
  有一个关于爱和管束的寓言故事。太阳和风打赌,谁让游人可以先把衣服脱下来。结果风就使劲的吹,不停的吹,结果游人的衣服越吹越紧,越来越紧;而太阳,出来了,暖暖的阳光,让老头越来越舒服,感觉很温和,自然而然的就把衣服给脱下来了!
  
  风想让游人把衣服脱了,所以不停的式劲的吹,结果游人的衣服越吹越紧;太阳也想让游人的衣服脱了,可是,他只是给予暖暖的温暖,让游人越来越舒服,于是,游人自己主动就把衣服给脱了。其实,换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同样如此。爱孩子,教育孩子,首先应该是让孩子体会到爱与温暖,而不是一味的管束。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玩,都渴望玩得痛快。如果在他们的玩的过程中,我们陪着孩子玩,真正满足他们的天性,释放天性,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爱和温暖,他们还会不听话吗?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会觉得孩子的调皮捣蛋都是那么可爱的,即使给你增添了许多工作负担,但你不会觉得这是负担,因为孩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爱孩子,而不是管束孩子。有一颗理解包容的心,去对待孩子,才是爱的真谛。
  
  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我们都需要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医生,他的看法是: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孩子爱玩,看到各种新奇的事情,都会想去玩,他们不知道不理解这样的举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像福利院的小孩,下雨了,水很好玩,于是即使衣服湿了,也还会继续玩,即使换了三套衣服了,也还是想玩。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喜欢玩东西,可能有潜在的危险。父母为了孩子安全考虑,就不让孩子玩。可是孩子都是这样,你不让我玩,我偏要玩。于是,各种惩罚管束措施都随之而来。
  
  问题一:面对孩子不听话,我们该如何管束?
  
  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作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不正当的行为。把爱和管束结合起来,也许效果会不一样!
  
  1、培养孩子尊敬父母的意识,树立父母的权威!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孩子与他人交往时所采取态度的基础。所以,让孩子尊敬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说:“若是你不能使一个5岁的孩子把玩具从地上拾起来,你就不可能在孩子步入青春期这个一生中反抗最激烈的时期施行任何程度的有效控制。”
  
  2、不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好处
  
  儿童心理学家约瑟夫·罗卫博士表示:“现代父母已经失去了在家庭中的领导地位,失去控制的孩子通常会啼哭不止来要求达到他们的目的,无原则的父母也就默许让步,问题是孩子得寸进尺,父母最终处于受制于孩子的被动地位。”
  
  如果孩子无理取闹,或者执拗不听劝告,父母千万不要心软,一心软,孩子也就“没治了”。要知道,多少“小霸王”就是在纵容中学坏的!所以,作父母的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每一次无理取闹,都绝不能让他得到好处,尤其是第一次。
  
  3、严厉的管教之后是沟通的最佳时机
  
  当父母与孩子的“激战”停止,孩子的胡闹没有得逞时,他会明白自己是“咎由自取”,常常对父母做出亲昵的动作,想依偎在父母的怀里,父母应该张开温暖的双臂欢迎他。这往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最佳时机。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谈谈,这个时候你的话他容易听进去。
  
  对大孩子批评之后,要适当地鼓励,对孩子要求的合理部分要给予满足。这等于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父母否定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不恰当行为。这样,管教孩子就有了一个充满爱的结局。
  
  问题二:“不打不成器”、赏识教育哪个更好?
  
  孩子需要奖励。儿童心理学家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奖励,表扬比批评、奖励比谴责更有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讲表扬、奖励都是一种正强化,积极强化,它能够给孩子带一种好的体验。为了再一次得到这种体验,孩子会再一次出现同样的行为动作。
  
  但父母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必须注意分寸,以免流于“贿赂”。孩子有时在答应遵守一项规定之前,会提出要求报偿:例如,“如果你答应给我买盒玩具,我就去倒垃圾。”如果父母允诺了孩子的这个先决条件,就等于教会了孩子一个危险的观念,即规矩不过是一种利益交换。
  
  关于惩罚。批评、打骂都是一种惩罚,孩子为了避免惩罚,会减少某种行为,显然效果,没有奖励来的好。许多父母担心一旦惩罚孩子,就会失去孩子对他们的爱,其实惩罚不等于虐待,惩罚的定义只是单纯地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行为规范。孩子得不到正确戒律的管束,就可能会发展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明智的管束、正确的指导,可以使孩子的行为得到适度的控制,减少他们沮丧的情绪,并获得较佳的情绪满足。反之,儿童一旦对行为失控,就会变成一个处处感到困扰而毫无快乐可言的孩子。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