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周雷专栏 >

【心灵花园】理想与现实的邂逅

发布时间:2012-10-16 13:59 类别:周雷专栏

  
  心理导读:生活中会有个时刻,让我们感到时空挪移。当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你突然感觉到眼前的情景似曾相识,一瞬间,你几乎可以预见随后的细节。   ---www.tspsy.com
 
【心灵花园】理想与现实的邂逅

理想与现实的完美邂逅
 
  匆匆流逝的时光并非人们所说的那么强大和无法遏制,因为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能力,在几微秒的瞬间,飞快地抓住它,控制它。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感到自身的强大,并为此激动不已;然后在短暂的眩晕之后,我们又会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尽管只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但是我们都非常享受,并渴望能够再度体验。
  
  1、美丽的邂逅
  
  唐安然在巴厘岛的沙滩吧里坐着。午后人很少,忽然响起《Somewhere in time》的钢琴旋律,坐在她前方的男子寻着音乐声回过头来,看见了安然。他看着她,她也看向他……安然怔住了,感觉好熟悉:就是在这样一间海边木屋里,她一定见过他,尤其是耳边的音乐也曾这样地响起!她忍不住问道:我见过你吗?
  
  生活中会有个时刻,让我们感到时空挪移。当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你突然感觉到眼前的情景似曾相识,一瞬间,你几乎可以预见随后的细节。可是安然是第一次去巴厘岛,在这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遇见了不认识的人的时候,为什么也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呢?眼前的一切与我们的过去本没有联系,但这里的人、环境和事情,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奇怪的感觉,其中掺杂着我们的惊讶、怀疑、不安和好奇。一种对魔法的渴望油然而生,我们希望它能够带自己通向“镜子的另一面”,盼望这奇异的禀赋会短暂地苏醒,使我们挣脱时间的束缚,看见未来,回到过去。然后,一切又变得模糊起来。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过去变得熟悉,现在变得不清晰,未来仍然神秘莫测。尽管大脑科学的最新发现开始一点点揭开这个现象的面纱,但它谜一般的印象始终藏在我们的脑海中。
  
  2、诱惑迷人的主题
  
  就像意大利哲学家雷莫·博德伊(Remo Bodei)所证实的:60~70%的人声称,他们在生活中体验过至少一次似曾相识的感觉,并难以忘怀。这让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意识、甚至潜意识,产生无尽的疑问。
  
  汉语中较早用这个词的是宋代词人晏殊,他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而我们今天说到的“似曾相识”现象,源于一个1876年产生的法语词,déjà-vu,于是有了“déjà-vu现象”的固定说法。然而根据雷莫·博德伊的考证,这种现象早在古代就令人困惑不已。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两派的哲学家认为它是对前生的记忆,斯多葛派却认为它是“对自我的永恒回归”。以“实践精神”著称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现象只不过是简单的精神错乱,他试图说服人们不必大惊小怪,但徒劳无功。“似曾相识”的感觉始终让人感到充满魔力,以至于公元4世纪的天主教会,非常憎恨人们这种奇怪的感受,认为它是魔鬼对人们的“试探”,企图用前生和转世的想法来迷惑人。
  
  对如此奇妙的灵感源泉,作家、诗人和艺术家不可能无动于衷。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高喊:“不,时光,你断不能夸说我在变!”在19世纪,似曾相识更是文学大家笔下不容忽视的主题。它萦绕在英国作家狄更斯和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心头,它让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兴奋不已。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认为,这种感觉仿佛在对你说:“我将把幸福奉献在你的面前,当我与你擦肩而过的时候,有本事就抓住我,你将因此解开幸福之谜。”
  
  这种感觉确实是一个谜,导致人们对人生产生无穷的疑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让-贝尔特朗·蓬塔利(Jean-Bertrand Pontalis)在20世纪末的叩问:“我在现实中努力追求的东西,在我另一个不同的人生里,是否会成为过眼云烟般的东西,不过是似曾相识呢?”
  
  3、被压抑的记忆
  
  弗洛伊德本人也无法抵抗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召唤,他认为这种感觉在解读人的精神方面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在他的眼中,似曾相识只是被压抑的记忆的不完全回溯,隐藏着“超我”的创伤或无法接受的欲望。为此,他举了一个年轻女孩的例子,当她第一次去某位女友家拜访的时候,看见女友的兄弟患重病卧床不起,顿时感到自己曾经来过这里,似乎认识这个地方。实际上,就在几个月之前,她自己的兄弟差点因病死去,她当时心中产生了一个无法告人的强烈欲望,那就是占据家中独子的位置。弗洛伊德还补充说:“在我体验过的几次罕见而短暂的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每次都是一些(未知的或潜意识的)构想和计划的苏醒,它们在我的内心对应着改善自我处境的欲望。”
  
  和梦一样,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表达了我们隐秘的欲望吗?精神分析学家奈利·若利维(Nelly Jolivet)认为:“这是人们产生‘不安的新奇’的原因所在,这种熟悉与惊讶的强烈对照,意味着禁忌被触及。”精神分析学家和作家弗朗索瓦·冈特莱(Francois Gantheret)也支持这一判断,他强调:“弗洛伊德在最早的论文中说,似曾相识的感觉总是与母腹密切相关,那是唯一一个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弗洛伊德的弟子费伦齐(Ferenczi)完全赞成这种观点,他补充说:‘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可能源自某个遗忘了的梦,眼前各种元素的聚合唤醒了我们对这个梦的记忆,而梦本身,显然是某种欲望的满足’。”
  
  4、大脑中不受控制的错乱
  
  不论是深藏的记忆,还是隐秘的欲望,或者象征性的再现,似曾相识的感觉都与特异功能、前世生活毫不相干。21世纪的科学研究将对似曾相识的幻想予以致命一击,使我们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现实中来:那不过是人的大脑里出现了偏移。对癫痫(发作前会多次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研究结果,使神经科学家找到了这种感受的“罪魁祸首”: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负责自传性记忆的部分出现了短暂的机能紊乱。我们已经知道可以通过电激法诱发这种紊乱,目前英国利兹大学正在进行一项研究,试图利用催眠获得同样的效果。根据另一种解释,“正常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可能源自神经系统。在某个情景下,由于疲劳、紧张或酒醉,负责从新事物中区分已知事物的这部分神经出现了错位,陷入混乱的大脑将当时传递而来的感觉信息,解读成了记忆。
  
  所以,似曾相识只不过是一种错觉,尽管它可能像其他所有来自潜意识的感受一样,承载着有待于我们发现的内涵。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放弃享受这令人惊喜的时刻吗?小说家菲利普·亚纳达(Philippe Jaenada)的回答是:“即便知道它与超自然力毫无关系,它仍然令人兴奋不已。匆匆流逝的时光并非人们所说的那么强大和无法遏制,因为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能力,在几微秒的瞬间,飞快地抓住它,控制它。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感到自身的强大,并为此激动不已;然后在短暂的眩晕之后,我们又会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尽管只是极为短暂的瞬间,但是我们都非常享受,并渴望能够再度体验。”似曾相识的感觉像魔法,让人着迷于瞬间,并点亮平凡无奇的生活。
  
  5、理想与现实
  
  电影应该是将时空错位、感觉位移推向极致的艺术方式。《似曾相识》(又名《时光倒流70年》,(Somewhere in time),环球影业1980年出品,珍诺特·兹瓦克(Jeannot Szwarc)导演。似曾相识之后,Richard发现了现实中Elise曾经存在的证据,并穿越时空去寻找爱人……这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梦:一个人、一个地方,在某个时光里等着你。现实的我们认为这是感觉的错位导致时空位移,所以,只要调整感觉回归生活;而电影中的是理想的我们,总希望能改变错位的时空,追寻对味的感觉,哪怕一瞬间,也能成为永远。
  
  (文/Sylvain Michelet  心理氧吧 www.tspsy.com)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