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恋爱心理 >

恋爱心理:灵魂伴侣真的存在吗?

发布时间:2014-09-14 08:48 类别:恋爱心理

  
  心理导读:心理研究显示,人们看待感情的方式,会大大地影响他们在亲密关系上的成功和满意度。这个研究的寓意是,如果太认真对待寻找灵魂伴侣的想法,冀求伴侣和自己达到百分百完美的契合,反而可能危及亲密关系。    ---www.psy0898.com
  
恋爱心理:灵魂伴侣真的存在吗?

恋爱心理:灵魂伴侣真的存在吗?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那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民初诗人徐志摩曾经这样说。其实,不独浪漫才子有这样的想法,放眼古今中外,对爱情怀抱同样心态的人,委实不在少数。
  
  英文「灵魂伴侣」soulmate一词,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立芝在1822年创造出来的,但是这个概念源头可以向上再追溯到希腊神话。受到人类的挑战,天帝宙斯怒将原有两张脸、四条手臂、四条腿,和两套生殖器的古人类用闪电劈成两半,自此以後,只剩一半身体的人们必须设法找回被拆开的另一半,灵魂才得以完整。
  
  时至今日,这个「找到另一半,让灵魂得以完整」的浪漫概念,已普遍存在我们社会的通俗文化中:不仅夫妻间习称彼此为「另一半」,我们更不难在小说、戏剧、流行歌词中发现这一类对爱情的描述:「我俩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终於遇到真命天子/女」、「双人枕头倘无你……你是我灵魂的一半」。彷佛单身是缺陷,唯有找寻到自己的「灵魂伴侣」,人们才觉得感情与生命趋於完整。
  
  根据梅瑞斯特民意调查机构 (MIPO) [1]2011年一项名为「命中注定!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灵魂伴侣」的民调[2]显示,在美国,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相信世上有某个人为他们而存在,找到那个人,会让生命充实完整。这种想法在年纪愈轻的人当中比例愈高,三十岁以下主要择偶年纪的民众,有百分之八十抱持这种爱情观。台湾虽然没有类似的民调,但是从民间的盛行的「缘份天定」「月下老人系红线」等观念来推想,可能怀抱这种浪漫爱情观的人,比例也颇高。
  
  然而,最新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也许这整个「灵魂伴侣」的想法,是个坏主意!
  
  发表在最新一期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一篇论文:「构筑爱情:『天生一对』很伤感情」[3],研究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对亲密关系的影响:一种将爱情视为「与灵魂伴侣的紧密结合」,另一种则将爱情喻为「在一段旅程中携手相伴」。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灵魂伴侣的人,感情有较多令人沮丧的结局。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比较他们在和谐相处时,以及在有冲突产生时对感情的满意度。研究人员发现,「灵魂伴侣组」在发生冲突时,比「旅程携手组」更显着感到痛苦。研究也显示,当「灵魂伴侣组」找到感觉上是另一半的人时,往往有较短暂、但更激情的关系。关系短暂是因为一旦有冲突产生,他们较无法应付、较不能努力想办法解决冲突,反而认为冲突意味着彼此并非真的天作之合;既然对方不是命定之人,显然这份感情是个错误,分手也罢。
  
  相形之下,「旅程携手组」一开始便倾向寻找能够与他们一同成长,而不是立刻就能够产生强烈激情的伴侣。当双方有冲突发生时,他们会将冲突视为旅程中难免的跌宕起伏,较能彼此合作化解歧异,因此整体而言,这一组有满意度较高的亲密关系。
  
  研究显示,人们看待感情的方式,会大大地影响他们在亲密关系上的成功和满意度。这个研究的寓意是,如果太认真对待寻找灵魂伴侣的想法,冀求伴侣和自己达到百分百完美的契合,反而可能危及亲密关系。
  
  再回头来看浪漫诗人徐志摩,不惜先後抛妻弃子、夺人之妻,在短暂的34岁生命中经历了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等三段感情,最终寻得了他完美的灵魂伴侣吗?将徐志摩的爱情故事,拿来对照如今的这一篇心理学研究,显露出的反倒是梁启超规劝他的话中蕴含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
  
  参考资料
  
  「梅瑞斯特民调」是一项由美国梅瑞斯特民意调查机构 (MIPO)所进行的全美民意调查,该机构位於纽约州坡奇埔西市的梅瑞斯特学院校园中,创立於1978年,是全美最早以大学院校为基地创立的民调机构之一。该机构定期测量民意,无论是在纽约州或是全美各地。梅瑞斯特民调备受推崇,并经常被世界各地的记者和专家采用。
  
  “It’s Destiny!” Most Americans Believe in Soul Mates. Marist Poll [Febuary 10 ,2011]
  
  Spike W.S. Lee et al. Framing love: When it hurts to think we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54, September 2014, Pages 61–67. DOI: 10.1016/j.jesp.2014.04.007
  
  (文/李觅农 来源/心灵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