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恋爱心理 >

恋爱心理:性吸引力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3-08-08 17:18 类别:恋爱心理

  
  心理导读:异性之间的吸引力一直是人类喜欢谈论的话题。据此而生的“匹配理论”,则为很多大学和企业经理们所实践。行为学家喜欢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上来研究和谈论。他们认为,目前的经济学家无非就是继承了行为学的衣钵在传道,因为在经济学家眼里,人类行为没有任何“神圣”可言,   ——www.tspsy.com
  
恋爱心理:性吸引力是什么?

恋爱心理:性吸引力是什么?

  异性之间的吸引力一直是人类喜欢谈论的话题。据此而生的“匹配理论”,则为很多大学和企业经理们所实践。行为学家喜欢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上来研究和谈论。他们认为,目前的经济学家无非就是继承了行为学的衣钵在传道,因为在经济学家眼里,人类行为没有任何“神圣”可言,只不过是动物的理性行为。
  
  经历了中世纪压抑之后的西方文化,显出强烈的“性”偏好,故其经济学家也乐意谈论“性”问题,著名者如贝克尔(Gary Becker)。关于两性间的相互选择,贝克尔提出了“互补原则”。
  
  例如,富有的男性更倾向于寻找美貌的女性,因为兼有“美貌”和“财富”的家庭能够产生出远比只有“美貌”或只有“财富”的家庭更多更好的效用。类似地,忙碌在商场中的男人,更愿意有一位贤妻良母型的女人来操持家政和教育子女。
  
  经济学家还从数学家那里发掘出一种“匹配理论”。其定理之一是:如果数目相等的一群男女相互配对,若男人按照自己的偏好顺序给女人发邀请信,女人根据自己的偏好顺序决定接受或拒绝男人的邀请,那么,经过有限次的邀请和拒绝之后,全体男性和女性都将找到自己的“配偶”,并且在这一均衡状态里,没有任何一对配偶的任何一方愿意再转向其他异性。可惜,数学家们接着说:在上面的“配对”博弈中,由于男人享有主动邀请的权利,均衡状态将保证每一男性获得自己最满意的配偶,但每一女性只得到她在博弈开始时“最不满意”的配偶。
  
  这一“匹配”定理启发了美国的许多大学,它们开始主动向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发出“邀请”,因为这样达成的均衡将让大学方面获得最好的学生。类似地,我们周围时常发生的“好男无好妻”现象,或许是现代时尚——女性主动追求男性——的副产品之一吧?
  

  企业经理们如果不是“匹配”定理的最初发明者,也必定是最早的实践者。为了争夺最有价值的客户,经理们都明白,必须主动去敲客户的门,而不是坐等人家上门。前者可以找到最好的客户,后者则将得到最差的客户。
  
  异性之间的吸引力是人类天生喜欢谈论和探索的重要主题。记得在1977年,我在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喜欢发明新理论的同学张宇,某日郑重其事地对我昭示他的“情场公式”:异性间的吸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异性“性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对如此“经典”的引力公式,我们不难举出反例。物理距离显然未必能减弱爱情的力量。情侣分离,尤其是被迫的分离,常常足以强化而不是弱化情感。
  
  男性最吸引女性的那些特征通常与女性最吸引男性的那些特征不属同一种类
  
  例如,“魁伟”算是男性吸引女性的特征之一,但魁伟的女性未必对男性有吸引力。至于“美貌”,情况就比较复杂,因为审美更多地是私人体验。硬要找统计规律的话,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人类“美貌”或许与身体的对称性密切关联,不对称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和身材,总不能算作美貌吧?
  
  生理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与不对称的五官和身材相比,那些具有对称的五官和身材的人类更有可能养育健康的孩子。因此,演化的结果,人类便逐渐获得了能够欣赏对称美的深层心理结构。
  
  除物种演化的理由之外,性吸引力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延续了数千年的“男权世界”里,大多数女性容易被那些握有权力的男性所吸引。推而广之,更年轻的女性容易被富于“权力感”的男性迷惑。再推论出去,男人身上一切与权力相关的特征——财富、知识、名望、家庭背景、社会关系,都可以吸引女性。除权力之外,或者根本不考虑权力,女性评价男性的另一重要判据是“幽默感”。
  
  谈笑风生的男人更富于生活气息,而陷于困境仍有心情“幽自己一默”的男人,则更令人信赖。幽默是思考的开端,于是男性对女性的吸引力自“幽默”开始发生本质演变,从异性间的吸引力转化为生活的思考者之间的吸引力。“力”的基础不再是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进而,我们可以理解“同性恋者”之间的性吸引力。
  
  《性哲学百科全书》阐释说,性别至少在三个层次上有不同的界定:
  
  第一,人体的生理解剖特征,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显而易见;
  
  第二,第二性征及内分泌方面的差异,仍可比较客观地加以界定;
  
  第三,心理特征。由前两个特征判定的“男性”,却可以生成柔情万种的“女性”心理结构,以致难以承受男儿身,非做“变性手术”而无法生存。
  
  好在我们多数男人的心理性别“酸碱度”排在7附近,即多数男人虽然有同性恋倾向,却还不至于强烈到要娶“男子”为妻的程度。类似地,多数女人,也是有同性恋倾向但未必嫁女子为夫。
  
  可惜,中国人受了传统文化的压抑,耻言性,更不敢言“同性恋”之性。前些年读到《五香街》,感叹“残雪”虽是个单薄女性,批判起我国男性创立的性无能的传统文化却如此具有震撼力。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也是要给我们无性的文化添加些性乐趣。
  
  (文/汪丁丁 心灵花园)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