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

发布时间:2014-12-13 07:51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信息时代既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亦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了解“学习的逻辑”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必要之举。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学会学习”列为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之一。    ---www.psy0898.com
  
心理学堂: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

心理学堂: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
 
  人类的行为动机,大致有三类:身体本能(生理的遗传)、社会风俗(环境的习得)、主观意愿(自我的认知),而这三类行为动机,从宏观角度来说,基本上都属于“人类学习”的范畴。众所周知,信息时代既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亦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了解“学习的逻辑”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必要之举。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学会学习”列为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之一。
  
  学习,按照性质大致分为“功利性学习”和“非功利性学习”;按照内容大致分为“知识、技能、态度、价值”;按照空间场所大致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按照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逻辑,既是顺序的排列,又是因素的演绎。“学习的逻辑”是“学习的性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三者之间的交叉排列,也是“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递进演绎。
  
  一、为何学(动机)
  
  除学前时期身体本能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社会风俗的学习外,对于在校生及毕业生来说,首先需要认识到,个人学习的逻辑起点是“为何学”,即个人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因为一个人只有清晰地明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他才有动力和方向,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比如“为发家致富而读书”,比如“为探索新知而读书”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要有一个充分有力的学习理由,不然学生迷茫,老师痛苦,家长着急。
  
  求知欲本应是人类意识存在的根本表现,但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国内的大中小学内,却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危机”,由前段时间院士讲话学生睡觉的现象,可见一斑。厌生的男女经常会问“活着有什么意思?”同样的思维逻辑,厌学的学生经常会问“学习有什么意思?”针对学生厌学及学习动机不强的现象,学生个体与教师群体以及教育工作者最应该思考和回答的两点是:一、为什么学习?二、学习有什么用?
  
  这两点其实也就是在确定“学习的目标指向”到底何为?如果没有方向,必然会迷茫;如果方向错误,越努力越失败;如果拿别人的方向当作自己的方向,则会水土不服,因为每个人的天资禀赋与家庭环境都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学术化道路”。如果学习单单是为了毕业或升学,创造性与多样化就根本无法实现。校园学习存在所谓“吃多了”和“不够吃”的现象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不想吃”、“没的吃”和“吃错了”。
  
  教育,本质就是“个性化”,即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具体到学习内容上则是知识组合的多元化。“教育的个性化”即“学习的个性化”,唯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才能实现校园“学习的多元化”,也就是说不能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习。单一化的“国家课程”与本地化的“校本课程”都不及多样化的“个人课程”更符合人的“主体性”。因此,学习的目的和目标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会显得更人性化一些。
  
  二、学什么(内容)
  
  “终身学习”是说所有人在其一生都有权利接受任何知识的学习。权利即能力,“有权利接受”是说“有能力接受”,但“任何知识”并非“同样知识”,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谓“学习的个性化”是指学生在拥有学习能力之后自主决定他要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就是说学习内容的组合、学科顺序的先后是在学生学会学习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筛选择取行为。
  
  而我们现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大多数是依据标准化的“中考”“高考”而做的统一部署,此番苏联式的分科教育模式适用于工业化时代,有利于基础性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但在信息时代,这种教育方式在知识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方面就愈来愈显得捉肘见襟了。如果说“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指“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那么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常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才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应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个健全的社会,公民的日常生活是重中之重,因此,日常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常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才是教育之基,而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如高中之后的分流及专业,须以个人的兴趣与意志所向,惟其如此,学习才有动力,精力才会集中,时长日久也才会有所收获。如果逆兴趣与悖意志而学习,则不仅老师教着吃力,学生也学无所得,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亦是同一道理,唯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内容应该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价值”四大方面,但实际的教学只侧重于“知识”层面中“机械的客观知识”,而对于人类日常生活中更为重要的“态度、价值”则是一笔带过,无怪乎一些离奇古怪甚至惨不忍睹的事件一旦发生,媒体与民众就把责任归咎于教育。因此,像逃灾避难等危险情况的求生求救技能、尊重他人并合情合理表达自己意见的交流技巧等方面的学习,唯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记忆深刻,而非泛泛说教。
  
  三、怎么学(方式)
  
  如果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意味着教育的信息化,那么教育信息化更多是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讲,而非“学习内容”。因为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科领域,人类目前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除非有新的发现或发明推翻或增补此前已有的知识。那么,学习会终止于毕业吗?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或许如此,但在信息时代,无论是学习的空间,还是学习的时间,其界限和障碍都在不断消失。
  
  学习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或校园,学习会更多地迁移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而且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另外,从知识储量和知识创新的角度来说,传统教师很难再占据什么优势,师生之间的角色和关系也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即师生将组合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与意义的粘合体。除互联网学习外,另外几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则是情景式学习、师徒制学习、问题式学习、课题式学习。
  
  情景式学习,顾名思义,即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场景与情景中学习,这种学习可以更好地增进学习者个人的体验与感受,对于知识的把握与认知更加具象化,记忆也会更深刻,可以更好的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师徒制学习,则是回归农耕时代那种技能传递与人格熏染,这对教师的学养、技能、人品、格调等要求都相对比较高,因而也是最奢侈和难以普及的,师徒制学习更接近于贵族式精英教育。
  
  问题式学习,前提是学习者个人必须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即带着问题去学习,依靠教师、图书馆、互联网等工具去解答或解释心中的疑问与困惑,由一扇知识大门通向另一扇知识大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在较长的学习之后,逐渐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至于课题式学习,则主要由专项教师引导学生做任务分配,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加入该课题小组,对此课题不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其它课题小组。
  
  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习者更有意义的学习,即学习者在较强的学习动机推动之下,依据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逐渐培养出一种高效且持久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目的合二为一。然而,若把“学习的逻辑”本末倒置,或者对“学习的逻辑”置若罔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难免会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与困扰,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现实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种消极地被动学习的表达方式,而人类大脑进化的最终呈现则是“旺盛的求知欲”,即积极地主动学习。所以依据“学习的逻辑”,教育者与学习者应该持有的态度与主张应该是此话的逆转,即“学到老,活到老”。“学习的逻辑”不过是“知识的逻辑”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唯有把握“知识的逻辑”——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用——才是进入知识领域的不二法门。
  
  (文/张志华 | 十五言)
 

相关标签

心灵成长 心理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