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心理学堂:关于乱伦和凌虐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4-10-19 16:05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笔者早前撰写了《做爱延年益寿,口交也有好处?》一文后,竟被朋友取笑是否将研究兴趣转向“性学”了?这当然不是真的,笔者仍然钟爱于探索“人性”课题,尽管令人感觉严肃了一点点。为表诚意,笔者尝试从部分“道德直觉”的研究提炼出一些观点,为大家剖析人类道德判断的关键特质。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乱伦愈想愈乱?

心理学堂:关于乱伦和凌虐的解读

 
  1、乱伦愈想愈乱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海德(Jonathan Haidt)曾就以下的情境询问人们的价值判断:“茱莉和弟弟是亲姊弟。他们在大学的暑假期间一起去法国玩。有一天晚上,他们单独住在海边的一间小屋里,他们觉得如果发生性行为的话会很有趣和好玩,至少会是他们的一项新体验。茱莉已经吃了避孕药,但是马克还是用了保险套以策安。他们两人在过程当中很尽兴,但也决定以后不再这么做。他们把这一晚当作一个特别的秘密,让他们觉得和彼此更加亲近。”
  
  海德正是以此敏感话题问人们接受与否,以及提出个中理据。不难估计,所有人一致认为“乱伦”是道德错误,不可接受,也很恶心。原来海德借此情境提问,最想知道的不是人们的立场,而是提出甚么理据支持看法;大部分人都提出“乱伦行为可能诞下畸胎”,或会出现心理问题等理据作出回答。当海德步步紧逼,追问:假如双重保险,绝不怀孕呢?假如二人真的没有任何不快情结呢?假如真的不会有第二次呢?这时人们大都改口说不知怎么解释,“总之”就觉得不对。
  
  其实,早在一八九一年,芬兰人类学家卫斯特马克(Westermarck)已回答了海德的问题,人们之所以对乱伦行为“普遍恶心”,这不是一种理性判断,而是直觉判断,人类从远古演化出一种遏止乱伦的相处机制,这直觉反应跟文化差异可算没有关系,人类普遍社会都有厌恶乱伦事件的倾向。这是一种潜规则:对于由小到大一起紧密相处的异性伙伴,对彼此发生性行为会不感兴趣,甚或厌恶。继后,演化学家莉伯曼(Lieberman)印证了卫斯特马克的见解,他发现厌恶乱伦的普遍直觉,不但能套在亲生手足上,同时能套在一起长大却全无血缘关系的领养子女上,他们照样不太可能出现彼此的性冲动(至少是机率偏低)。人们对乱伦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倚靠文化教育或宗教信仰,当一切理性和经验依据都不可能成立时,便会明白整个问题本质在于:道德直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漫长的演化史如何混入直觉,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但道德直觉背后只有演化因素影响吗?当然不是,还有很多因素在我们进行道德抉择时不知不觉地混了进去。
  
  二十世纪六零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实验,看来颇呼应海德对道德的看法。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界不乏借电击测试人类各种直觉反应,当时还是二十八岁的史丹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设计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米尔格伦找来一些厉害的演员,模拟出一个仿真度很高的电击学生情境。接受邀请的被试者并不知情,他们只知自己在实验中担任老师身份,但主持人和课室内的学生都在做戏:学生被设计成绑在能通电的椅子上,过程中只要学生答错单字配对问题,身处课室隔壁一边的老师便要按下电掣,以程度不断递增的电流惩罚学生,主持人在过程中保持实验如常进行。
  
  实验刚开始时,大部分受邀老师都会疑虑电击学生会否不好,但主持人此时会以冷静平和的口吻指示老师坚持,也承诺不会有责任上身,由主持人承担一切后果。实验持续下去后,四十位受试老师中,表示过疑虑的只有二十六人,但请别要误会,他们并无要求中止实验,这二十六位老师还是完成整个加强电压的惩罚实验。值得注意的是,最后老师知道要按下四百五十伏特的电压到学生身上,学生也会因应受电击的程度,表现出非常真实的痛苦状态,甚至开声恳求中止惩罚。整个实验完结后,最终只有十四位老师违抗主持人的指令,坚持中止实验!而且中止时竟已加大到三百伏特电压。
  
  这是心理学界流传极广,关于服从权力的实验,但就笔者所知,部分高校老师解释这项实验时,不少只交代实验目的和背景,也仅仅强调服从威权的心理,未能全面解答实验背后的人性本质。接下来,我们不妨串联另一些实验进行比较,或许能探究出当中关键。
  
  2、好像不敢杀人,却签杀人合约
  
  曾有心理学家找来一批受试者,向他们提供一份合约,若签署同意会有一位不相识的人被杀,受试者有一晚时间考虑,签署后便立即取得一千美元作为报酬。结果令人相当惊讶,为数不少的人竟然签了,并不顾一位无辜的人因此而死。我们细心留意的话,自然知道签署杀人合约的实验,“后果”远比学生受到电击之苦来得严重,但何以人们仍愿意签署呢?问题也在于,两个实验均未形成所谓“从众压力”,因为电击实验主要影响来自主持人的威权,而杀人合约实验,连威权压力也撇除了,一整晚都无人催促他,足够冷静思考一千美元与无辜者性命的价值衡量。有人或许会说,这是金钱的诱惑啊,可能认为一千美元比一条人命更值钱的“贱种”大有人在哩!
  
  那如何解释经典“火车难题”的第二重设问呢?在没有权力或从众压力下,统计回来的数据显示,百分之八十九的人都不会推那高大胖子下桥,使该列火车转轨,从而“杀一救五”。若是危急情况之下人们都下不了手,这样更显得杀人合约的实验结果颇不寻常。(补充:假如不用“推”胖子,只是被迫转辙轨道“杀一救五”,则有百分之八十九愿意去做)
  
  这些心理难题并非没有哲学以外的其他解答,各种情境当然是不尽相同的,却存在一个关键因素:抉择属于“直接/间接”呢?所谓直接/间接,是指面对道德困境时,你可能伤害别人的方式直接与否,简单点说,“亲手”推高大胖子下桥的情境,就是直接;相对于老师身处隔壁“按电掣”惩罚学生,也相对于人们用笔“签署”杀人合约,后两者则属间接。
  
  3、碰一碰令你搭讪能力急升
  
  也许你感到难以置信,直接与间接真有这般严重吗?神经科学家葛林(Greene)分析火车难题时已一并解答了上述疑问。他发现如果人间接地进行道德抉择,例如只是按电掣、拉开关等,大脑中处理抽象推理的区域比较活跃;相反,假如要亲手去作出抉择,例如亲手推胖子下桥,手执电枪电击学生等,大脑中涉及情绪与社会认知的相关区域便较活跃。研究意味着,我们受强烈的感觉主导抉择,只要方式比较间接,人的道德感便冷酷无情起来。
  
  仍在怀疑吗?还有个关于“触碰学”的心理实验,虽然意向不同,却跟葛林的发现互相辉映。这个实验在法国进行,研究员找来三位年轻帅哥,在路边向二百四十个少女勾搭,搭讪的模式分别在于,三位帅哥对一些少女轻碰其前臂一下,对另一些则没有碰臂,最终发现轻碰手臂取得联络电话的成功率,比不碰手臂多一倍!还有一个相类似的实验,餐厅服务员假如问候客人时,轻碰客人的手臂,得到的小费都比较多,选择点菜时更愿意听服务员的意见,实验在欧、亚洲测试结果一致,并无所谓文化差异。
  
  是故,人类在乱伦问题上,演化机制影响着道德判断;在伤害他人,甚至杀人的问题上,原来采用方式是直接抑或间接,又如此影响我们抉择,一切都源于先天或后天不知不觉塑造出来的“道德直觉”。那么,人类的基础教育便显得相当可贵,是后天的一股重要文化力量,除了解决实际问题以外,还欲提升人类的理智和感知能力(尤其抽象的推理能力)。
  
  话虽如此,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不保证有良好质素,有多少人能够巧妙摆脱天性直觉干扰我们的判断呢?更遑论倚赖那含糊又难以界定的“自由意志”了。
  
  (文/王阳翎(于非) 来源/泛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