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素质教育:在美国辩论是全民运动

发布时间:2014-01-25 08:56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辩论是最为美国名校招生官重视的课外活动之一。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辩论队队长被“常春藤”大学录取的概率又比一般学生高60%!为什么美国大学如此看重辩论?美国的辩论和中国的辩论有哪些异同?辩论到底具有怎样的教育价值?中国学生如何参与到美式辩论中去?《外滩画报》邀请《WE-World Education》杂志主编马莅骊,对美式辩论进行整体的介绍。    ---www.psy0898.com
  
素质教育:在美国辩论是全民运动

素质教育:在美国辩论是全民运动
 
  2013年9月,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总决赛在北京展开。我遇见了联赛的主办机构之一、全美辩论与演讲联盟(NFL,National Forensic League)的总裁Scott Wunn。
  
  这是Scott出任NFL总裁的十年里的第三次中国之行,也是最让他兴奋的一次。早在2003年,他就想要在中国推广美国的辩论比赛,并向一些学校发出比赛邀请,但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直到这一次——上千名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中学生参加了为期九个月的辩论联赛。
  
  在美国,辩论是“全民运动”,每一个学校都有辩论俱乐部。
  
  “你知道吗?”Scott难掩激动地说,“对我来说,这是十年梦想成真的时刻!”
  
  在过去的一两年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许多像Scott一样对于辩论情有独钟的美国人。他们的人生路线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中学的某个时刻参加了校辩论俱乐部,上辩论课、打辩论赛,参加大学辩论队,毕业后成为中学或大学的辩论教练。
  
  当然,千万别以为辩论的出路只有做教练一条路。其实,大部分辩手最后都成为了政界、司法界、学界和企业的领袖;还有一些进入了演艺圈,像我们熟知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电影明星布莱德.皮特都在学生时代都曾经是NFL的成员。
  
  美国总统选举,实际上也是一场辩论才能的比拼。
  
  那么,辩论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使得这些人将辩论从兴趣发展成终身职业,而美国的教育环境又为辩论和辩论爱好者提供了怎样的土壤呢?
  
  想要理解美国人对于辩论的热情,我们可能首先要抛开我们对于辩论的固有认知。今年是狮城舌战二十周年,许多媒体都发表了回顾、纪念的文章——多少人正是因为当年的那一场舌战认识辩论的;但很可惜,这种认识在后来的二十年里都没有得到深究,辩论留给人的印象总是与口才表演、电视比赛、学校荣誉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的大部分学校中,辩论活动仅仅属于“学而优则辩”的少数学生;然而即便这些学生也得不到专业、系统的训练,只不过临时组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零散的比赛。虽然从场面上看,台上台下都很热闹,但辩论最终只是沦为个别学霸们展现口才的秀场,而不是一种所有学生都可以平等参与、从中受益的教育性活动。
  
  美国的情况刚好相反——在美国的教育部长邓肯(Arne Duncan)看来,辩论是学生获得教育平等的最佳方式之一。
  
  去年,邓肯在都市辩论联盟全国协会上发表演说,讲到了他的老朋友、纽约大学校长约翰.塞克斯顿(John Sexton)的故事。
  
  塞克斯顿从高中开始就爱上辩论,在他成为纽大校长、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书记员之前,他一直在布鲁克林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女性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接受教育机会——更何况这些学生只是警察、消防队员和环卫工人的女儿。可是在塞克斯顿执教的十五年里,这支女子辩论队接连打败了由获得国家优秀学生奖学金的男孩们组成的辩论队,赢得了五次全国冠军。最令塞克斯顿骄傲的是,十五年里,他的所有队员都进入了大学,并拿到了奖学金。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我认识的好几个人,都是在辩论中找到了学习热情和自信,最后拿到了大学奖学金,其中不乏哈佛、西北等名校。比如NFL在中国区的市场总监Jordan,正是因为在初中的时候接触了辩论,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课题,在竞争中学习。成绩原本平平的他,最后拿到了西北大学的奖学金。
  
  还有一个中国学生Jeson,他16岁去美国读书,高二时爱上了辩论。每个周末,他会飞到陌生的城市参加比赛(美国的辩论比赛特别多,因为他们主张“以赛代练”,相信实战对于选手的提高是最快的)。短短两年,他的英语有了质的飞跃,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现在他已经是维克森林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了——这所大学可能中国学生可能不太熟悉,是一所排名前三十的好学校,聚集了许多辩论高手。现在,他会利用暑假去哈佛辩论营做助教,辅导那些对辩论感兴趣的中国学生。
  
  这些鼓舞人心的故事,似乎都是在向我们展示:辩论不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让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美国的辩论种类和赛制,来观察辩论是如何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参与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
  
  辩论在美国中学是一种“全民运动”——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参加,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没有最低门槛,也不一定要成绩优秀。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辩论俱乐部,俱乐部每周都会进行常规的集训。每个周末,各个州都会有许多不同组织举办的不同规模的辩论比赛;前面提到的NFL是其中最大最权威的组织。
  
  NFL不仅组织各种比赛,同时也推出它的积分系统,学生参与比赛根据输赢、表现就可以获得一定积分,NFL积分也是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时、展现其课外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辩种上看,美国最为流行的两个辩种是政策辩论(Policy Debate)与公开论坛辩论(Public Forum Debate)。
  
  政策辩论学术性极强,一个话题通常会辩论一年,主要考察的学生对于辩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在辩论中展现的逻辑性,学生在辩论中语速极快,一般英语非母语的人很难胜任这一辩论形式。
  
  公开论坛辩论每月一个话题,辩题选择相对通俗易懂,相对具有观赏性。
  
  目前,NFL在中国推广的美式辩论,其实更像是两者的结合:从比赛规则上看,是属于公开论坛形式的;但在辩题选择和评价方式上,更偏向于政策辩论——这样的结合,主要是考虑到中国选手用英文比赛的语言困难。
  
  无论哪一种辩论,都与中国现行的中文辩论有着截然不同:美式辩论强调论据和逻辑,而中文辩论则侧重学生的口才和表达,对事实论据和逻辑严密的考察却不充分,因此学生在没有经过深入研究的情况下进行辩论,常常会陷入诡辩之中。因此,NFL在宣传时,特地在“辩论”之前加上了“学术”一词,以示与传统中文辩论的区别以及对于辩论学术性的坚持。
  
  那么,辩论的教育价值又有哪些呢?
  
  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被认为21世纪人才必备素质四个C中的第一项能力(其他三个C是Creativity,Communication & Collaboration,即创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但在中国的教育语境里,极少被提到。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维基百科的解释是一种判断正误或部分正误的方法。听上去似乎很简单,但当人面对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不但需要掌握许多相关背景知识,还需要能够根据事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推理——要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并不真的那么容易。这也是辩论的魅力所在,虽然每一场比赛辩手都有立场,但辩题本身却是开放的,辩论的精神更加是宽容的。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不在于让人得到标准的、正确的答案,而是让人能够认识到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勇于创新和发问,追求真理。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习惯了标准化考试和应试教育的中国学生最为欠缺的能力之一。
  
  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
  
  美国赛制和辩种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要在辩论中胜出必须进行大量的调研。以NFL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学术辩论联赛总决赛”为例,两轮区域选拔赛的辩题是“中国是否应该增加核能的使用”,总决赛的辩题是“中国是否应该大幅度增加对转基因食品销售的限制”——两个辩题都属于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议题,对中学生来说并不简单,而且学生还是用英语在辩论呢!很多学生在每一轮比赛的间隙(通常,一轮区域赛的冠军至少要通过4场小组赛、4-5场淘汰赛才能产生),还在见缝插针地搜集资料。
  
  学生对于资料的搜集也越来越专业:从百度到谷歌,从维基百科到Google Scholar,一路追踪到学术原典。人大附中周建华校长在谈到该校学生参加辩论课程和比赛一年后的变化时,感慨说: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中国研究生才具备的文献追踪能力资料。的确,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是学生未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时所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能力之一。
  
  此外,辩论还能培养人的公开演讲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快速阅读和笔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在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
  
  整体来说,辩论作为一种课外活动,在人的学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是其他类型的课外活动无法比拟的;它所培养的每一项能力,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美国大学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压力,以及未来的工作之需。因此美国大学也非常看重那些“辩”有所长的学生:美国高中的平均升学率是70%,而辩论队员的升学率达到98.58%;而辩论队长进入常春藤大学的概率又比一般学生高60%。
  
  学术辩论在中国还在起步阶段,已经有不少学生(大部分为那些希望未来去美国读大学的学生)从中受益:无论是性格上、语言上,还是各项学术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的改变和发展。而这几个月里,也不断有家长、学生向组委会咨询如何参加辩论联赛和课程。
  
  Scott把这些学生称作“先锋”,他满怀希望地对我说:若干年后,他们也许会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袖,会明白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高中辩论赛中愿意不断地挑战自己。
  
  当然,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辩论环境还是有很多不足。辩论“冷”也好,“热”也好,基本都属于一种民间行为,只有个别的学校开始正视辩论的价值,并将辩论纳入校本课程(如人大附中、南京外国语学校)。而对学生来说,最缺少的是师资力量和比赛环境。目前在中国的十几名NFL的专职教练以及一年两次的区域联赛(虽然第二届新增了赛区,开辟了更多海外比赛线路),远远无法满足辩论发烧友的需求。上海的学生去南京、东北的学生来上海、武汉的学生去成都,选手们常常会坐火车甚至飞机到其他赛区进行比赛。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和学生得失心太重,他们更多地把辩论当成一种可以获得荣誉的竞技性比赛而非教育手段,每次比赛都会有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失败或对裁判的判决有意见而中途退赛。其实,辩论不过是现实生活的预演,每个人都必须正视和面对生活里的各种失败、不公和意外。对于那些热爱辩论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如此幸运,因为他们提前获得了成长的机会。
  
  来源:MOOC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