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心理学堂 >

情绪管理:同情心能训练出来吗?

发布时间:2013-08-21 16:10 类别:心理学堂

  
  心理导读:在脑部活动的部分,同情心训练组在社会认知与情绪控制相关的脑部区域(例如右脑的顶叶皮质及右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下图标示DLPFC的区域)有较多的活动变化,训练后,这些脑区的活动提升了。     ---www.tspsy.com
  
情绪管理:同情心能训练出来吗?

情绪管理:同情心能训练出来吗?
 
  台湾渔民被菲律宾的海巡队射杀身亡,在对受难者及其家属表示同情之余,“便当文章”在台湾网络上引发讨论。文中主角在便当店外遇到一位来台务工的菲律宾人,因为老板拒绝卖便当给他,在外面等了1个小时。文中主角同情他的遭遇,于是上前帮他买了便当。这篇文章在台湾传播了1个星期后被确认并非作者真实经历,只是听说的……
  
  暂且不管事件是否为真,文中的主角因为得知菲籍工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起身帮他购买便当,这样的行为就是同情心。同情心和同理心不同,前者指的是对于他人落难时所产生想要帮助他们的行为,后者指的是去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的心境。不过,有研究者想探讨同情心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看是否可以透过同情心训练来促进利他行为,以及这个行为改变是否也会牵动大脑活动的变化。
  
  这个研究的实验参与者都是没有冥想训练以及没有接受过认知治疗的(因为这两者的经验和实验本身的操弄有关系,所以必须排除先前经验的影响),他们被随机分配到同情心训练或是重新评估组。同情心训练组,必须接受每天半小时的同情心训练。这个训练是冥想训练的一种,训练过程是标准化的,由实验参与者自行在家中播放录音来进行,训练会请他们去关怀一个自己爱的人、朋友等。重新评估训练组,同样每天需要接受半小时的训练,只不过,过程中他们会被引导如何重新评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情绪事件,降低负面情绪事件对于自身的影响。
  
  在训练前及训练2个星期后,实验参与者都必须接受脑造影扫描,研究者透过脑造影设备来检视实验参与者在看到一些落难者的影像时,脑部有哪些区域有较明显的活动。在训练前,实验参与者仅需被动的观赏这些影像。训练后,他们被要求在观赏影像的过程中应用训练中所学到的技巧:对于同情心训练组,他们就必须要同情这些落难者;对于重新评估训练组,他们必须降低这些影像带给他们的负面情绪感受。
  
  在脑部活动的部分,同情心训练组在社会认知与情绪控制相关的脑部区域(例如右脑的顶叶皮质及右脑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下图标示DLPFC的区域)有较多的活动变化,训练后,这些脑区的活动提升了。
  
  除此之外,同情心训练组在训练后,DLPFC以及上图中伏隔核(nuclues accumbens,NA),脑中的愉悦中枢)的区域之间的连接也会有所提升,暗示同情行为对于个体是一个奖励行为。
  
  训练后他们还要参与一个捐款作业的游戏。在这个捐款作业中,实验参与者被告知有一个独裁者拿了10美金,但是他只把1美金给受害者,实验参与者本身有5美金,他可以自由决定要给受害者多少钱,只要他捐出1美金,独裁者就会捐2美金给受害者;为了增加实验的冲突情境,实验参与者还被告知捐款剩下的钱是他自己可以带回去的,所以只要他捐给受害者越少,他就可以拿越多钱回去。结果显示,同情心训练组在捐款作业上,也会愿意捐出较多的费用。
  
  根据这项研究结果,训练同情心的行为会诱发不同的神经活化。只不过,这个研究没有持续追踪,所以不知道同情心训练的效果是否能持续。另外,这个研究发现的脑神经活动差异,虽然有比较实验参与者训练前后的差异,但因为训练后两组进行的作业是有差异的,分别被告知要同情落难者或是降低负向情绪,所以不能说是因为训练造成的改变,只能说是因为实验参与者进行不同的活动所造成的差异。
  
  研究的原文:Compassion Training Alters Altruism and Neural Responses to Suffering
  
  原文发布于PanSci,作者:Y. M. Huang。转载时文字部分有修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