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疾病 >

校园霸凌的心理危机干预

发布时间:2024-03-21 15:35 类别:心理疾病

  心理导读:近几年社会对校园霸凌的关注,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校园的“霸凌”“欺负”现象闻虎色变。本文以一例小学生被霸凌事件的危机干预案例为例,提供一些反思,不是所有霸凌都需要重点关注和强调,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心理调整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根据家庭功能情况和孩子的个性,对霸凌事件提供影响更小的解决思路,把危机变成孩子的成长机会。本文干预思路并没有使用特定的治疗流派,根据综合心理评估,综合了家庭系统治疗和叙事疗法的理念,以短程焦点的聚焦,支持和澄清方法,让孩子和家庭从这次危机事件中走了出来,对家庭教育理念和孩子的成长都有了新思考。   ---www.tspsy.com
 
校园霸凌的心理危机干预

校园霸凌的心理危机干预
 
  1 案例背景
 
  1.1 个案基本资料
 
  小华,10岁,男,五年级,独生子,性格內向,感受敏感,父母关系可,有较好的情感支持,但从小父母陪伴较少,平时爷爷奶奶带的多,学习中等,同学关系较好,很少有冲突。
 
  患者主诉:不想上学,也不觉得恐惧,就是不想去上学,不想学习,自觉情绪挺好,只要不去学校一切都挺好。
 
  初始印象:初见面,稍紧张,但精神状态较好,稍放松后就能较开朗地表达自己的近期情况,也能简单地表达自己最近的情绪感受。
 
  家长诉求:让孩子尽快返回学校,同时要求指出孩子的问题与霸凌有关,想通过司法给孩子一个交代。
 
  1.2 事件发生经过
 
  五年级上学期,小华因为和一个比较淘气的同学有冲突,遭到该同学“报复”。小华被五个同学堵在厕所欺负,遭受被扒裤子、推搡、打骂等。因儿童力量有限,同学对小华“拳打脚踢”并没有造成小华身体上的实质性受伤。但该事件之后小华变得情绪低落,并出现睡眠障碍,开始对学习产生逃避心理,拒绝上学,只在家玩手机。父母很着急,和学校,欺负人的同学核实情况,未能彻底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几方说法各异,欺负人的同学家长和同学都表达了歉意,但小华依然不能去上学,小华的家长准备走司法程序,同时来本院就诊,干预孩子心理状态,想尽快让孩子返校或者转学。
 
  2 评估及个案概念化
 
  2.1 症状及行为表现
 
  最初一周躯体症状明显,头疼,恶心,睡眠障碍,入睡困难,伴噩梦,后在父母的关心下,躯体症状减少,但话变少,不愿意沟通,更不能提学校,一提学校就莫名生气,未见明显情绪低落,情绪波动也不大,只要不提上学,吃饭、出去玩都可以,但厌学情绪强烈,内在情绪的觉察不足,压抑和屏蔽掉很多劇烈的情绪,比如恐惧,悲伤,愤怒等,用逃避环境来让自我功能维持稳定,虽然有压抑,合理化,并以逃避应对现实情况和情绪反应,整体心态还是较低落,兴趣减退,行动较少,有抑郁心境表现。家长很着急,妈妈焦虑情绪明显,但也不敢多说多问,每天就是顺着孩子。鉴于这些症状和表现,及应激事件,初步定为急性应激障碍性反应。
 
  2.2 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逃避行为:情绪压抑。面对急性、强烈刺激,自身防御机制让孩子屏蔽掉了对当时事件的回忆,同时压抑了内在的恐惧、愤怒情绪,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
 
  对学校:学习的厌恶。虽然没有情绪的表达,但潜意识把恐惧情绪已经泛化到与场景有关的事务和事件,想要转化观念,必须让孩子先认识到压抑的情绪,能够表达出对霸凌事件的愤怒和恐惧。
 
  家长的焦虑:转学打算和付诸司法。家长面对孩子的情况,很愤怒,焦虑,怕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同时很无助,但也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的愧疚和愤怒有释放途径,以缓解内在的焦虑。
 
  3 干预思路与方案
 
  3.1 干预思路及理论依据
 
  基于孩子年龄和自我功能尚未成熟,选择动力学理解孩子及家长的防御机制和对事件的应对方式,用叙事疗法理念和孩子共同重述事件经过,用短程聚焦的方法澄清期间的想法和情绪反应,及其自动的应对方式的优势和后患。在此过程中,也和家长做沟通,但没有加入家庭治疗,缓解家长焦虑,以免家长的态度,强化了霸凌事件对孩子的影响。
 
  3.2 干预方案
 
  通过对孩子的综合评估及与家长的初步沟通,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干预方案。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倾听与共情,通过澄清、明晰问题和来访达成咨询共识。主要任务还是建立信任关系,不去过快提及事件过程和对他的影响,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现在的逃避行为是可以被接纳的,甚至是被允许的。
 
  第二阶段:接纳孩子现在的应对方式同时加入引导,触及问题本身,通过澄清与面质,和孩子共同去重述事件,期间多予以支持,适当时候加入分析干预。同时开始面对问题,尝试探讨问题解决可能性,并和家长一起实践,尝试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调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再逃避和表达愤怒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对过程中的犹豫和新的情绪予以澄清和分析,支持更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同时做结束总结,和孩子做告别和面对未来困难的支持。
 
  4 干预过程
 
  4.1 第一阶段:(第1—3次)
 
  初次孩子比较紧张,只是叙述最近在家的情况,但熟悉后,孩子表达欲逐渐增强,对学校,学习的话题也开始慢慢接受。以下是咨询过程主要对话节选。
 
  治疗师:你好,我是豆豆老师,你呢,我怎么叫你啊?
 
  来访:小华。
 
  治疗师:你知道为什么来这里吗?
 
  来访:嗯……因为我不去学校。
 
  治疗师:嗯,不去学校,你都做些什么啊?
 
  来访:就在家待着,看电视、手机.....偶尔也看看书。
 
  治疗师:你挺厉害啊,还能看书,挺自律啊,是不是也怕家长说你,在家啥不干,就是玩手机、看电视。
 
  来访:嗯嗯,是啊,奶奶总说我,爸爸妈妈,偶尔也说,说也没用,就是啥都不想干,不让看手机、电视,我就回屋躺着。
 
  治疗师:嗯嗯,是啊,听得出来,你也能理解他们,是不,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没有精神头去学习、看书了,是吧?
 
  来访:嗯嗯,是啊,我也想去学校,但一想到要去上学,就难受,头疼,也不知道为啥。
 
  治疗师:嗯嗯,确实,人难受了,干啥都没精神,可以给自己一段时间,调整调整自己状态,别着急啊,我也和你爸妈说下,以后不催你了。那你希望他们能为你做点什么啊?
 
  来访:嗯......不用,他们也不听.....他们说的也对,我得尽快去学校,要不跟不上了……(沉默)
 
  治疗师:嗯……你也怕跟不上学习,也怕他们失望,是吧,但是没有精神头去学习,或者上学。那你觉得,是什么阻碍了你啊?
 
  ......
 
  阶段总结:建立关系用了三次咨询,中间用沙盘和卡牌引导孩子对目前自身困境的觉察和反思,支持孩子深入了解现状,并接纳自己的状态,同时有勇气去面对问题,敢于或者有意愿去面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并有意愿去解决问题。在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对目前状态进行分析,从事件本身还原,自我解读,自己用过的应对方式分析,并鼓励支持孩子更大胆地去了解事件—症状或者困扰的因果关系。同时和家长做深入沟通,解释孩子的心理状态和目前症状的影响,缓解家长尤其妈妈的焦虑情绪,不强化事件的影响,消除“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阴影”的担心。
 
  4.2 第二阶段:(第4—7次)
 
  这一阶段,孩子和家庭开始面对问题,本阶段逐步深入,还原应激事件,继续澄清对事件的不良信念,激发来访压抑的情绪,和孩子一起看到内在真实的正面和负面情绪,并能自己得出对困扰的解决方向。
 
  对话节选:
 
  治疗师:还想再聊聊学校的事吗?
 
  来访:嗯,我也不知道为啥,他们就把我堵厕所了,扇我嘴巴子,我都懵了......
 
  治疗师:嗯嗯,害怕了吧?
 
  来访:还行吧,我也还手了……他们人多,人少我也不怕。
 
  治疗师:哈哈,你真厉害,后来后怕没?
 
  来访:嗯呢,说实话也害怕,回教室,我都懵了,也不敢告诉老师,后面课都没听,气我了……
 
  治疗师:哦哦。
 
  来访:回来我就想怎么对付他们,晚上都没写作业,也没敢和家里人说……嗯,第二天起来,就不愿意去上学了。
 
  治疗师:是吧,我要是你,都不敢去了,肯定告诉家长啊……你很勇敢了,还敢去面对他们。
 
  来访:嗯,回家奶奶就问我了,为啥不高兴,晚上就告诉我妈了,我妈很生气,差点骂我……
 
  治疗师:哦,骂你了吗?
 
  来访:没有,说我了……
 
  治疗师:嗯,我猜你妈不是生你气吧,是心疼你了,说你也是说你没及时告诉他们吧?
 
  来访:嗯嗯,也许是心疼我吧。
 
  治疗师:是的,我也有孩子,一定是心疼你了,然后呢?
 
  来访:……
 
  阶段总结:允许孩子充分表达事件发生的过程,和产生的情绪以及想法,逐步澄清,他害怕、愤怒都是正常的,甚至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喜欢也是正常的,同时强化父母对他的关心,虽然父母在言语表达上有很多责怪和愤怒,但对他的关系和在乎是最主要的,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这个阶段也跟家长交代,不要着急逼孩子上学,多和孩子表达“经过这事,我们长大了,能勇敢面对困难了,也能更积极解决问题了”,让家长多去理解孩子的恐惧,去共情孩子的愤怒和逃避心理,允许孩子逃避一段时间,同时带动孩子一起商议如何解决这次“危机”。
 
  4.3 第三阶段:(第8—10次)
 
  经过前4次澄清和解释,孩子对事件的认识变得积极了,虽然还带恐惧心理,但已经有意愿去尝试了,父母对孩子也多了些理解,没有再催促孩子,在休学期间还带孩子去外地玩了几天,同时和孩子商量后,报了一个武术班。孩子也很愿意去。在家里话也变多了。家长放弃了走司法和转学的想法,在老师帮助下,几个孩子和家庭也达成了和解。
 
  对话节选:
 
  治疗师:小华,最近状态挺好啊,笑容变多了,话也多了啊,武术最近练习的咋样啊?
 
  来访:是吗,我原来话也不少吧,哈哈,挺好的,最近还重新看火影忍者了,我得变强。
 
  治疗师:哈哈,真好,想要变成大侠啊,听说你和那几个同学还去吃饭,看电影了啊。
 
  来访:嗯,是的,他们都道歉了,也没想怎么样,都是“小明”小心眼,想吓唬吓唬我……没觉得我好欺负,还认为我挺厉害呢,一打五。
 
  治疗师:哈哈,是吧,确实很厉害,他们也服你了吧。
 
  ……
 
  來访对此事的应对方式,基本适应现实了,虽然还有一些自我安慰的幻想和观念,但对孩子增强勇气和自尊有好处,也嘱咐家长,要允许孩子时不时地吹牛,同时也要多与那几个孩子的家庭互动,彻底消除内在的恐惧。
 
  治疗师:现在上学了,心情也好了吧?
 
  来访:是啊,老师也经常夸我了,心情还行吧,学习有点难。
 
  治疗师:正常啊,你都多久没去了,慢慢来,小学的东西还好,你的智力水平没问题。以后就好好和同学相处,好好练习武术。
 
  来访:嗯嗯,武术练着也累,但我还是挺喜欢的。
 
  治疗师:嗯,加油吧,经历了这个事,你也变得更勇敢和坚强了,是不是?
 
  來访:是啊,不怕打架了,哈哈。
 
  治疗师:哈哈,是,大侠了都是……嗯,也谢谢你这段时间的信任,说了这么多,看着你战胜自己,我很佩服你啊!
 
  来访:哈哈,还好吧。
 
  治疗师:嗯嗯,以后肯定更勇敢,遇事不怕了。
 
  ……阶段总结:经过10次访谈,治疗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每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的面谈,评估孩子自我功能的稳定性和现实适应的情况,整体恢复挺好。基本回归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
 
  5 案例总结与反思
 
  5.1 案例总结
 
  通过对孩子系统的心理干预,以及和家庭的互动,让孩子顺利返校,虽然心理状态较几个月前有很大改善,但事件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有的,并没有彻底解决,一是因为孩子的自我功能尚在发展中,适当的压抑和合理化对孩子的现实适应是必要的,同时也建议家长持续关注,默默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交往情况,不做评判和要求,顺着孩子的节奏过一段时间。也要家长反思,面对应激事件自己的关注点,要更多共情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急性应激的影响会持久,而且孩子还可能出现一些不恰当的防御机制,通过幻想,自我夸大来支持自己。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变化,及时给到支持,以及寻求专业帮助。
 
  5.2 案例反思
 
  关于霸凌的危害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有很多研究和文章做了很多叙述,司法、教育政策层面也有相关研究和调整,近些年这类事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自媒体时代,无论是教育平台还是心理服务平台,出于不同目的,多多少少对霸凌的危害有过度渲染的倾向,但不是所有的霸凌都需要重点关注,本例是其中之一,之前也有很多类似事件,没有本例严重,但家长表现出的焦虑和应对方式,并没有消除霸凌事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受害者”的心理,希望本文能给家长和同仁一些启示,在面对霸凌事件时,能更客观地评估和制定干预方案。
 
  (作者/豆立宁,李淑丽 | 来源/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Copyright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