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咨询案例 > 沙盘箱庭治疗 >

沙盘治疗: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

发布时间:2013-07-20 18:15 类别:沙盘箱庭治疗

  
  心理导读:人具有自我疗癒的能力,而这是和其他人共同分享的,为与生俱来。治疗的历程是治疗师协助患者去松动梏桎的惯性,进而启动和自性连结的契合关系。「不假外求,本自具足」,是禅宗透视每一个心灵都具有开悟潜能的肯定。在这本书中,河合博士则进一步将此洞见活泼地运用在治疗的的关系中:人具有自我疗癒的能力。这不是新的观点,但难得的是河合博士将此观点发展成一种治疗方法:静观无为。    ---www.tspsy.com
  
  一、温柔的悲悯
  
  拿到此书时,就很喜悦。
  
  看到是有关佛学与心理治疗的书名,更是喜悦。
  
  看完之后,内心更是充满谦卑、和气与喜悦,欢喜作序。
  
  我自己曾接受过两年的博士后心理分析学派的临床训练,对心理分析取向的治疗与游戏治疗算是熟悉,也有幸断续接受过Sachiko Reiss(日裔美籍荣格心理分析师)的团体沙游督导,成员都是资深的专业心理治疗师,我喜欢荣格不少於佛洛伊德。
  
  十二年前,我还在洛杉矶工作时,就因日籍同事及Sachiko Reiss的介绍,我们同去参加了河合隼雄老师所主讲的沙盘游戏治疗工作坊。举行的地点是在洛杉矶附近一座美丽的深山里,三天两夜,三餐全素食,课堂里大家一个案例接着一个案例的报告,河合先生不停督导与分析,至今完全记得河合先生的耐心、深刻与自然的态度。当时参加的二十人中,多是女性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又以日籍为多数,明显看见她们对河合先生真是恭敬佩服喜欢的非常。
  
  十二年后看见这本书,自己也成熟了一些后,更感到河合先生是一个模范.。他在本书中,透过点滴叙说他所看见的佛教的教义如何影响他(作为一个人,及一个荣格心理分析师)内心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牵动与创造出他与自己、与个案间更有意义的互动与发现。
  
  在本书中他提及佛学让他更深入地想「我是谁」?让他更肯定每个个案要用自己的速度和愿力去发现自己(追寻自性),因为整个治疗过程就是个案在走自性化的路程,自己决定要怎样改变。他用「被牛牵到善光寺出家」的故事,强调说明「所有问题灾难,都具有对自性追寻的可能」。
  
  他在对十牛图的「画」与「画框」的探索与思考中,领悟到治疗师不必汲汲努力於治疗好个案的症状,「要克服治病疗伤,挽救失足等理想观念」,有时没治好也很有意义,因为要看个案接下来的自性化过程为何。有时抱着「本无所失、何苦来寻」的心态,令河合先生看见「对再无希望的个案都要抱着希望」,并结合对荣格心理学的认识,鼓励治疗师要尽力使医患关系的圆圈(Mandala)不被破坏,「因为当两个人(治疗师与个案)在一起存在时,一个被称为治癒的现象会经常作为一个附带物而出现」。
  
  在书中,河合先生也尝试用心理学的语言去解释华严经里的世界、事法界、理法界、理摄事相、理事无碍法界等等,说明人在平常生活中习惯用自身「强势」因素去装饰自我,也用它攻占城池,因此人类便被事务之间的差别牵制、左右,产生困难与痛苦。当自身的「弱势」因素活跃起来时,一个前所未有的个体会自动涌现。当治疗师能允许自身的弱势因素出现,会更有新的能力接纳生命,帮助个案发现自性。
  
  关於自杀,书中有一观点给我很大启发。河合先生认同华严的思想,认为「我」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他们取决於我与周围世界进行接触和反应的不同而有不同。他引用戴维罗森的说法,认为自杀的人是想杀死自我(Ego),并非整个自性(Self),但是个案没看到整个事实,所以他想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治疗师要发展出能力去帮助个案看见。
  
  河合先生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在发挥个案自我治癒的能力。「而自我治癒的力量是以自性化过成为背景的,而驱动自性化的力量,经常会将个案带入自我断难忍受的过程中」,自杀的念头最具代表,这时就是个案需要治疗师的时候。
  
  河合认为个案的「症状」与「公案」的意义可比,治疗师与个案都必须穿透表面去探索深层。而「每个人各自生活中的公案本就是无穷无尽的」,毕竟,发现自性是一生可能也做不完的功课,每个人如果不断地愿意做这个功课,不放弃,每个人也等於与自己维持了一个如「曼荼罗」般的医患关系。
  
  我很喜欢这本书,书中清楚看见河合先生在佛学的领域中得到新的能量,得以灌注在医患关系中。通常治疗师都很需要找寻能量以继续专业生涯,其实,活着的路上不也一样吗?最近河合先生也即将应华人心理治疗基金会邀约来台湾演讲沙游治疗的主题,我大力推荐心理治疗专业人员阅读此书,并有读书会讨论机会,为自己,也为个案。
  
  二、疗愈心灵的力量
  
  这本《佛教与心理治疗艺术》的作者河合隼雄,是日本第一位荣格心理分析师。在从事心理分析工作近三十年后,以十足的自信及耐力,藉由荣格的心理分析方法,抽丝拨茧般地探索他个人及他日本案主们的心理转化历程中,日本佛教的启示及影响。他依循荣格的观点及方法,但却不拘泥荣格的见解。凭着相信自己的直觉及原创力,河合隼雄逐渐地让根植在个人潜意识中的日本佛教传统智慧,引领他发展出如何圆满助人的途径,并协助他的个案找寻到转化心灵的契机。像一位自远方回到故乡的探险者,作者娓娓道来这一路跌仆前进的种种,真挚而深刻。
  
  此书的可贵点是:作者从揭露自身的心路历程及和个人的专业心理工作中,企图开展出一条东方心灵的转化途径。从实务的心理工作中,作者逐一探讨及辨识佛教的寓言、哲思及修行观的意涵,并也大胆地给予新的诠释。书中每一章都具有实徵的经验为例,更蕴含东方文化工作者的反思及新诠。
  
  最后一章主客超越的心路历程更是精彩,是作者深度的反省及细腻地推敲《大乘起信论》的意涵,人人可体证及活用。读到令人不禁动容的是,他在助人的纠葛中找到无尽的安然及自在:「我尽力把自己放在那个悲悯的中心,而不是教导病人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这不是一种知性的超然,而是对天地有情的一份悲情的拥抱及安然。
  
  人具有自我疗癒的能力,而这是和其他人共同分享的,为与生俱来。治疗的历程是治疗师协助患者去松动梏桎的惯性,进而启动和自性连结的契合关系。「不假外求,本自具足」,是禅宗透视每一个心灵都具有开悟潜能的肯定。在这本书中,河合博士则进一步将此洞见活泼地运用在治疗的的关系中:人具有自我疗癒的能力。这不是新的观点,但难得的是河合博士将此观点发展成一种治疗方法:静观无为。
  
  静观无为的治疗法能够成立,是因为深层心理的真实特质是超越语言、二元思考的分别,其容天容地,包含一切,但也不离开一切现象。但当分别、判断的心理活动进行时,现象世界也从此被分为长短、美丑、善恶等。因此当一位治疗师或任何人带着将问题当问题的时候,问题很容易被客观化而成为治疗师心中待解决的课题;此时,压力便会产生,一旦有压力,企图想控制的焦虑便随之而至。但此书的作者,则带引我们进入另一路径,将问题视为是启示者如同一个禅公案,引领问题的个案是禅师。缘此,问题转换成扣敲自性的敲门砖。
  
  这本书的内容隽永有趣,不仅可启发一般专业心理工作者思考,如何从安住在深度心灵的空性无为中助人;对文化、宗教工作者也同具挑战,那便是如何自族群文化的智慧中,探寻生命转化的启示;而对比较东、西文化有兴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说展现了一个相当好的文化比较范例。
  
  (文/佚名 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