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咨询案例 > 亲子教育咨询 >

亲子教育:有多少惩罚是必要的?

发布时间:2012-10-16 12:07 类别:亲子教育咨询

 
  心理导读:在对待孩子的方式问题上,我永远觉得自己心里有两个人在辩论。如果斥责孩子,让他感到沮丧,我会觉得自己就像个迫害小孩的刽子手。但如果随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在我眼中就会变成一个可怕的小霸王。   ---www.tspsy.com
  
亲子教育:有多少惩罚是必要的?

亲子教育:有多少惩罚是必要的?
 
  一、真实案例
  
  社区游乐场,一个妈妈俯下身在哄4岁的儿子回家吃饭。孩子不肯走,还不满地揪起了妈妈的头发,“宝贝轻点,妈妈会疼的”这样的话也只是使孩子的动作幅度更大了。孩子最终还是挣脱妈妈怀抱,上了秋千。这位妈妈站起身叹了口气,一脸无奈。不远处,另一个年轻妈妈刚刚扇了3岁的女儿一个耳光,因为她“偷”了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
  
  两位妈妈,谁做得更恰当?有孩子之前,静一定忍不住要上前劝阻那位“暴力”的妈妈。刚有孩子,她就对自己发誓要好好地疼爱孩子,绝对不能像她自己的妈妈那样打孩子,不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可是,孩子两三岁以后就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动不动和她对着干,甚至学会了说脏话、打人、吐口水。一个早晨,要赶去公司开重要会议的静“像被母亲附身一样”,忍不住向磨蹭了半个多小时不肯起床的孩子动了手。宝贝惊愕又伤心的眼泪,让静心痛又内疚,抱着孩子痛哭起来。
  
  4岁男孩的母亲储妍坦言:“在对待孩子的方式问题上,我永远觉得自己心里有两个人在辩论。如果斥责孩子,让他感到沮丧,我会觉得自己就像个迫害小孩的刽子手。但如果随他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在我眼中就会变成一个可怕的小霸王。”
  
  跟孩子相处时会不可避免地纠结在爱与权威的两难境地里。是任由孩子做主,还是严格限制管束?是自由发展,还是设定清晰界限?
  
  二、界限,孩子成长的安全墙
  
  心理专家一致认为:界限对孩子的成长必不可少。法国心理学家克劳德  阿尔莫斯(Claude Halmos)说:“设定界限,并没有矫正和压迫性质,反而能促使孩子充分发展。界限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如果大人甚至无法迫使他/她遵守某个小规则,那大人怎么可能有能力保护他/她呢?同时,界限也能使孩子慢慢了解各种社会规定。”
  
  设定界限就意味着在适当的时候要对孩子说“不”。凌蓓感觉这很困难,她无法拒绝两岁女儿的要求:“总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的都要让她得到,总是不知道该什么时候该拒绝她。虽然不时自省,试着说不,但一看到孩子充满期盼的眼神,心就软了,只想着如何帮她实现愿望。”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选择’,塑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其结果却会让孩子无法树立一个足够的自我。没有‘我’就没有界限,同样也就没有‘我的人生’。没有自我的人,不注意自己的界限,也不会尊重他人的界限。”NLP培训师李中莹说。
  
  阿尔莫斯提醒父母:“在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之外,还有另一种更加微妙却更具破坏力的暴力形式,那就是‘放任自流’:让孩子在没有界限的世界里按其冲动行事。
  
  对父母来说,给孩子设定界限并要求他/她遵守,不仅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教育的义务。”她接诊的7岁以下小患者大都有着相似症状: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智力迟缓。而病源都在于“缺乏界限”。他们没有培养起足够的自主能力,五六岁仍不能独自面对日常生活,需要父母帮他们洗漱、穿衣;他们自己的位置从未被清晰界定,比如总混在父母的夫妻生活中;日常生活中的规定对他们来说弹性极大,而且很模糊。
  
  总有些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成长的本身就伴随着痛苦。聪明的父母会让孩子经历适合他/她年龄的“安全的苦难”。
  
  三、有多少惩罚是必要的?
  
  那么,设立界限一定要惩罚吗?许多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都认为应当尽量避免采取惩罚——如果惩罚是使孩子听话的唯一手段,那恰恰说明父母缺乏权威。但是,也有许多心理专家认为,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惩罚,对于孩子的自律很有效,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最好的惩罚方式——他们常常用其他的词代替惩罚,像管教、管束、教导、训育,等等。
  
  从调查数据来看,超过90%的家长在教育当中采用了惩罚的手段。打屁股,呵斥,不理睬,禁止某项娱乐活动,做家务,不买玩具……家长们各有各的招。但在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感觉无能为力——今天的父母大都推崇“爱的教育”,然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却是在“大棒政策”下成长起来的,没能从父母那里习得“爱的教育”的方法。他们很焦虑: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惩罚都不管用,不罚还怎么了得?
  
  李中莹说:“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听话’。而‘不听话’之所以会使他们在情绪上出现很大反应,是因为他们作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们本身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受到冒犯,于是产生一种失控感。”帮助孩子树立界限,就应该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独特的个体。父母要懂得对孩子说不,也要接受孩子对你说不——当他/她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持不同看法,却不必担心会失去对方的爱,他/她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坚持自己的原则。
  
  其实,有许多惩罚是因为父母不理解孩子造成的,比如父母不明白两三岁的孩子不愿与人分享“我的”东西,正是他/她建构自我必经的过程,你跟他/她讲道理没用是因为他/她的大脑发育还不能理解。还有时候,孩子并没有问题,而是家长对自己或伴侣、父母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有“缺点”。家长往往因为孩子哭闹而惩罚孩子,但是李中莹提醒父母:情绪只是信号,表明孩子的成长遇到了问题……排除各种情况之后,还有多少“错误”是需要惩罚的?
  
  四、如何惩罚爱的人
  
  但是,当孩子发生我们不能接受的错误行为时,该如何对他/她进行约束?掌握话语权的家长仍困惑重重。
  
  催眠治疗大师米尔顿  埃瑞克森(Milton H. Erikson)强调早期“疆界与限度设定”的重要性。他对女儿克莉丝汀的惩戒过程,非常具有启发性。
  
  孩子两岁时,抢过母亲的报纸并扔在地上,并且拒绝认错:“我不需要这样做”。埃瑞克森躺在床上,也把克莉丝汀放在身边。克莉丝汀神情傲慢地要爬下床,却被他抓住了脚踝。“放开我!”“我不需要这样做。”克莉丝汀使劲踢打、挣扎,他坚决不放手。这场奋不顾身的战争持续了4个小时,克莉丝汀终于认输。“我去捡起报纸还给妈妈。”“你不需要这样做。”“我会捡起报纸,我会还给妈妈,我会向妈妈道歉。”“你不需要这样做。”“我会捡起报纸,我要捡起报纸,我要向妈妈道歉。”“很好。”克莉丝汀表达“投降”之意后,埃瑞克森本可以放手,但是他执意等到她说“我要”才放手。“我要”代表她已将外在社会期待的良好行为内化。人生至关重要的内在良知和超我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基于早期“强大却安全”的惩戒,埃瑞克森一生只惩戒过克莉丝汀3次。
  
  深谙教育真谛的人们都明白一点,惩罚的态度应该是温和,并且坚决的。一位聪明的母亲曾这样说过:“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确信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都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孩子就会感觉到你的犹疑,从而对你的指令置之不理。”
  
  五、权威就是公平公正
  
  要使孩子信服,父母的确需要某种权威,但这种权威并不来自父母的严厉,而来自父母内心的坚定:他们深信自己提出的约束规则是正确的,并且作出表率。也许这就是今天的父母所面临的挑战:发明一种新的权威。为此,应该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在哪里,找到或创造出可以使自己言行合一的价值观。要回顾自己的经历,弄明白哪些东西是自己希望传递给孩子的,哪些是自己要摈弃的。他们还可以探寻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困难究竟在哪儿:为什么孩子一不高兴,或者一不听话,自己就会觉得不舒服?是否学会了给自己设定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的犹疑也带来一种动力,帮助他们去寻找答案,促使他们成长。
  
  静的孩子5岁了。从最初的怕教不好而不敢要孩子,遇到问题慌乱无措,到不断学习、探索,如今的她改善了与自己母亲的关系,也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有了一种笃定:相信自己可以教育好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是来帮助父母成长的。
  
  (文/小巫 心理氧吧 www.tspsy.com)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