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土豪教育背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12-13 11:15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在如今整个就业环境和大学教育体系中,一所大学更应该的是找准的是他们的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他人。让一所学科类的学校去创业,让一所高职技术类的学校去学学科,这不正是作死么?    ---www.psy0898.com
  
心理学堂:另类教育背后的思考

案例分析:另类教育背后的思考
 
  我是一个很不善于罗列数据的作者,因为很多时候,数据往往会和现实情况唱反调,当然这大抵也是因为本人数学一直比较差的原因吧。但是当我想开始介绍下面这所大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恰恰是那些生冷且却充满诱惑的数字,因为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开头,它诚如它体现的那么特例和与众不同。
  
  谈起义乌,也许大多数国人都惊叹于它的轻工业,它的小商品,它那仅仅用了十余年时间便从一个浙中贫困山区摇身成为全国百强县第二名的魄力。那个现在依然会被人提及的兰溪县委书记也许至今还不明白为什么十多年前被自己嫌弃脏乱差,怕拖累兰溪这个浙中地区第一经济强县的小商品城在东推西攘丢给义乌后,义乌人会仅仅凭着一腔热血,一个承诺,十年时间,就把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世界第一大市场。
  
  接着,让所有人眼红的福利便是从市场建成营业后,不断增值的地皮,近水楼台的创业环境,使得义乌的人均收入水平、豪车密度在短短时间内一跃成为中国大陆首位,成为国内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这样一座充满年轻、活力、财气和传奇的城市,当这四种元素集合在一起的时候,自然会催生了一种叫做“暴发户”的特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个特性也慢慢的开始在每个义乌人的骨子里显露。终究是底蕴太浅,当高楼大厦林立,外商豪车云集,一座完全现代化的商业城市用以骄傲的身份矗立在浙江中部的时候,这些有钱又任性的“壕”终于把主意打到了教育身上。于是开山填土,向市委,省委上报批文,一所带着浓重义乌色彩的全日制专科院校开始了它独特的地方式教学方式,我们姑且这么去称呼。
  
  那这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呢?据校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这所仅8000余名学生的全日制专科院校里面,有将近1800多名在校创业的学生(接近四分之一,且基本都为电商),年收入达3500余万元,带动就业人数1000多人。学院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学院,并开设了电子商务创业班、敦煌班、ebay班,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搭建实践平台。只要你创业月收入达8000元以上或者淘宝两颗黄钻既可加入创业学院并得到校方的全方位支持。而普通在校学生中约有60%的人生活费完全由创业收入自理,并产生了多名90后在校创业百万级别的学生,十万上下的已然属于中产级别。2010年的时候学院获得"全球最佳网商摇篮"称号,并被省政府确定为“创业型大学”试点院校。接而引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国内外高端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自此这所叫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院校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也许你看到上面这些我从网上"复制",“粘贴”过来的数字并没有什么觉得有多么不平凡,或许你觉得这对于那些年产千万级富豪的211学府或者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学院校来说这是多么稀松平常,那么当我告诉你这是一所录取分数在全浙江倒数的高职院校,当我告诉你这里学生百分之七八十差不多都来自浙江最穷困的山区,他们享受着教育的不平等,他们的父辈多数只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甚至鲜有几个拥有初高中以上文化,他们的应试能力仅仅比那些考不上大学的人强那么一点。当那名被称为传奇的学生走近中央电视台的鲁豫有约,谈起创业故事的时候,他甚至紧张的连百千的加减都算错,他是一名复读两年才被一所这样的专科院校所录取的学生,主科三门分数的也许不及一名本科生的单科综合,临近毕业六门学科却依旧还有五门不及格。但是没有丝毫背景,父母大字不识的他却是在这所学校仅仅用了三年时间白手起家,毕业时已是千万级资产的批发商,你能说他比你差?
  
  相仿的故事,正如这座城市,不断的在这所依旧还是全浙江录取分数倒数的高职院校上演。搭着网商崛起的顺风车,背靠义乌这座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缔造着神话。在义乌这样一座商业氛围浓厚,因商而城的城市,身子里流畅着"浙商"血液的贫寒学子,加上校方的扶持,更有"用淘宝信誉换学分,创业可免主科以外的上课课时"的政策和每年几十万的创业奖励,支撑起了几乎变态的在校生创业率,让创业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技能,也成为了一种时尚。
  
  世上没有天生的成功,如果不是就业前景不明,仅仅拿着几乎没有含金量的专科毕业证,如何让他们走入社会?怎么让他们在大批本科生面前竞争?"这是校方立志在校创业的初衷。确实在大学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德育教人?传道授业?还是让你赚更多的钱,掌握面对现实的技能?如果说你学法律的是一项生存技能,你学土木建筑的也是一项生存技能?那同样拥有生存力的创业,是不是也可以算一项生存技能而被纳入大学教育?
  
  是啊,他们没有其他学校那么文艺的校训、没有那种理想主义的深刻教诲或者口号主义宏远的目标,他们只有简单的"尚德崇文,创业立身"八个字。固然惹来褒贬不一的争议,但是却实实在在让这些本没有多少前景的贫寒学子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褒奖者认为这所学校敢为前人所不为,在根本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固然它是那么的简单粗暴和不可思议(自己做老板)。贬低者则认为,创业为何不让学生毕业后自由选择,如果说上个大学就学一个怎么当老板,那么是否意味着从小学到高中的寒窗苦读没有一点意义?
  
  它所给人的思考和冲击都太多太多,多的甚至已经超过了它本来作为一个以"创业"为特色的大学话题。原本只是因为无奈之举而选的路,这正是对于那些名牌大学或者城市中产阶级子女来说甚至不用去想和思考的事情,也正是在这个契机下,一群需要改变现状的贫困学子,恰好遇到了义乌这座商业氛围浓重的城市,恰巧搭上网商高速发展的这条快列,而又刚好进入了一所已经无路可退的大学。如此重重,加上前一两期的成功,终于让校方坚定不移的在创业这条道路上一路走下去。
  
  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提点的误区,那就是可能有不少人认为创业并不是多少难的事,特别是做网商,无非就是低手进,高价出而已。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在校创业的学生往往要比普通大学生辛苦的很多。进货,上货,推广,发货,包括售后和客服,早出晚归,为了业绩发愁,为了货源发愁,他们往往都承受的别人无法想象的压力,绝没有表面体现的那么简单和轻松。
  
  当然,诚如该校校长所讲的那样“如果清华学他们的,那么清华就是作死,如果他们(学校)学清华的,那么他们就是作死。”在如今整个就业环境和大学教育体系中,一所大学更应该的是找准的是他们的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他人。让一所学科类的学校去创业,让一所高职技术类的学校去学学科,这不正是作死么?所以我觉得这所学校用“创业”来作为他的主打方向并没有多少的不妥,因为这本身就属于职业技能,已是无可厚非了。而让我从一名贬低者转为褒奖者的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该校毕业生走出校园,依旧操持着他们的网店,依然靠着创业所得的资金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并且混的比一般人还好的时候,我就知道至少这个模式,在这所学校,他是成功的。
  
  (文/姓名 | 来源/十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