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我们真的是在谈论教育吗?

发布时间:2014-12-13 07:59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人们所谈论的教育问题,大部分都与教育无关,比如当下中国呼吁的“教育公平”,本质上呼吁的是“身份的公平”与“优质资源共享”,不过是拿“教育”挑激民众的神经,让其愤怒罢了。    ---www.psy0898.com
  
案例分析:我们真的是在谈论教育吗?

案例分析:我们真的是在谈论教育吗?
 
  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斥了太多“大而无当”的高度抽象性词汇,诸如“爱”、“自由”、“真理”、“幸福”……“教育”亦在其列。虽然这种概括性词汇方便我们认知,但有时候却妨碍我们交流,主要是由于这些词汇涵盖的内容广泛多样,很难确定大家是否是在同一个层面聊同一个东西。所以,借卡佛的逻辑思考一下: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说“教育”一词作为一级的上位概念,那么我们平时话题讨论中所涉及的应该是教育领域中的“细枝末节”,即它的二级三级四级等下位概念。在这里,我们需要明晰的不是“教育”的概念、内涵、意义,而是我们言说“教育”时的领域、边界、限度到底在哪里?所谓“言之有物”,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于“教育”,就是深入到内部与边缘,使其定位精确化。
  
  因此,当他人或指责“教育”或赞扬“教育”的时候,我总要追究一下,你具体指的是哪个“领域”以及哪个“时段”的教育?根据领域界定,大致有三种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根据时段界定,大致有三级教育阶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只有确定了时空坐标的交叉点,我才知道我的立足点和方向感,我才知道我要谈论什么和在谈论什么。
  
  如果是家庭教育,大概会涉及到家庭成员的数量、职业、收入、性格、兴趣、理念等。如果是学校教育,大概会涉及到校园环境、班级教学、课程设计、教材选编、师生关系、同伴影响、后勤管理等。如果是社会教育,大概会涉及到媒体宣传、意识形态、公共机构等。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当代社会体系中,此三种教育环境,彼此之间交叉重合,相互影响和渗透,很难孤立。
  
  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教育时段又有不同的学科和专业,例如我国的学前教育大致有: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手工、识字、卫生等,此阶段弱化知识性学习,强调感官发展;基础教育大致有: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此阶段弱化体音美,强化知识性学习;中学后的专业教育基本上是进入社会岗位前进行的职业化训练与培养。
  
  有了立足点和方向感,我们能前进多远,就看我们自身的脚力与愿力了。崎岖之处有风险,但崎岖之处也有风景。对人而言,不同的经验造成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信念产生不同的态度,因此,有人认为问题多于方法,有人认为方法多于问题,至于产生或选择哪种“倾向”,全赖于个体与人类的经验与回忆。因此,谈教育问题或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好从“教育史”入手。
  
  一部“教育史”,更多时候是一部“教育家史”,而教育家一般是思想家,所以“教育史”本质上是“教育思想史”,甚至把“教育”二字拿掉,单说“思想史”也无可厚非。因此,“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影响”,无论是通过精神的载体——人,还是通过物质的载体——书,无不是在“施加影响”而已。与教育有关的问题与困惑也产生于“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与事件”当中。
  
  教育现象,纷杂多样,教育问题,千疮百孔。无论现象还是问题,大多是不同人群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谈论教育的不同方面,比如教师和家长谈论教育,基本上是围绕学生“学习”及师生关系;教育管理者谈论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科层“管理”及师资建设;科技专家谈论教育,基本上是围绕科技“创新”及科研精神;文化学者谈论教育,基本上是围绕人文“素养”与文化关怀。
  
  教育时常是无所不包又无所不能的,像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不仅可以被圈入教育而大谈特谈,甚至家长里短的人性善恶、伦理道德也可以被教育一举拿下侃侃而谈。比如民众没有爱国热情或者经济低迷不景气应该归罪于教育的失败,而文化的繁荣昌盛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又应该归功于教育的成功。这种简单的“归功”与“归罪”都是非常浅薄而幼稚的。
  
  因此,静观人类的历史与现状,沉思后可能会发现,“教育”似乎是一个处处卖好又不讨好的东西,而“教育”一词则是最被常谈而又谈之无物的“替罪羊”。其实,人们所谈论的教育问题,大部分都与教育无关,比如当下中国呼吁的“教育公平”,本质上呼吁的是“身份的公平”与“优质资源共享”,不过是拿“教育”挑激民众的神经,让其愤怒罢了。
  
  “教育”一词,好像“人生”,似乎谈不尽,谈不清。如若此然,那么不妨在下次谈论“教育”时,请想想,你到底是在谈论什么?
  
  (文/张志华 | 十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