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沟通黄金法则正确吗?

发布时间:2015-03-04 20:37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所有的喜欢=7%的语言上的喜欢+38%声调上的喜欢+55%脸部表情上的喜欢。请加注这一句话:这个关于语言讯息与非语言讯息的方程式,是来自于研究沟通时的感觉和态度(如喜欢-不喜欢)的实验。除非是一个沟通者在讲述关于他们的感受或是态度的情况下,否则这个方程式并不适用。    ---www.psy0898.com
  
案例分析:沟通黄金法则正确吗?

案例分析:沟通黄金法则正确吗?
 
  相信你一定在很多地方,听过这样的说法吧:我们的沟通,有55%是来自于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有38%来自于语调(tone of voice),只有7%来自于说话的内容(actual word spoken)。
  
  但是,这一句人人能够琅琅上口的沟通黄金法则,真的是这样子吗?
  
  事实上,55-38-7法则来自于两篇研究的结合[1,2];这两篇论文都是透过单一说出来的字眼(single spoken word,如dear、terrible),来探讨沟通时的正负向情绪。前面那篇论文比较语意内容(semantic meaning)和声调(tone of voice),结果发现后者的影响力比较大;后面那篇论文探讨的是,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黑白照呈现)和语调(vocal tone,录音带呈现)的比较,发现他们的影响力分别为3:2。而Mehrabian 将这两篇的研究结果结合起来,提出了55 : 38 : 7的沟通比例。
  
  Mehrabian在1971年所发表了《Silent Messages》一书,书中提到了,沟通包含了三个关键的要素:说话的内容(words)、语调(tone of voice)、非语言行为(non-verbal behaviors);一个沟通要有效,它的这三个要素必须要一致。只有当情境模糊(ambiguous)时,语调以及身体语言的影响力才会被突显出来[3]。因此,就如Mehrabian所着《Nonverbal Communication》一书(P.108)当中提到的 [4],55-38-7法则并非用在任何的沟通情境,而仅仅适用于「当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调(tone)、手势(gestures)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这一些非语言讯息(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说出来的内容(context)这一些语言讯息(verbal communication)不一致时」;在这样的情况下,非语言讯息会造成的影响才被突显出来。
  
  由此可知,我们平时都以为,55-38-7法则可以用在任何的沟通情境下,其实是这个研究的误用。Mehrabian特别在他的网站上,提出了这一项声明:
  
  「所有的喜欢=7%的语言上的喜欢+38%声调上的喜欢+55%脸部表情上的喜欢。请加注这一句话:这个关于语言讯息与非语言讯息的方程式,是来自于研究沟通时的感觉和态度(如喜欢-不喜欢)的实验。除非是一个沟通者在讲述关于他们的感受或是态度的情况下,否则这个方程式并不适用。这些想法也可以在Silent Messages这篇文章上的索引286和索引305上找到──这才是我研究结果的原貌。」(Mehrabian,2009)[5]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研究的成果缺乏外效度(External Validity),在应用到现实生活时,会有许多的限制。第一,它要受试者对于单一字眼做出判断,这是非常人为操弄(artificial)的做法;第二,这个结果是两篇研究的结合,而这是非常不适当的结合方式;第三,这个研究只能应用在正负向情绪的沟通上;第四,研究的受试者只有女性,而没有男性;第五,有一些非语言沟通的要素,如身体姿势(body posture),并未被纳入实验当中。
  
  在那之后,有一些研究采取更符合实际生活的方式来做分析,其中一个在1970年代的研究,透过拨放录影带给受试者的方式,来分析沟通时的被动/主动态度 (submissive/dominant attitude);结果发现,所有种类的非语言讯息(尤其是身体姿势),比语言内容的影响力高了4.3倍[6];在1992年的另一个研究,发现听到用平平的音调(flat voice)所说的情绪字眼,比起看到没有声音的脸部表情影片,多出了4倍的影响力[7]。总结来说,是不同的研究方法,造就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
  
  研究文献:
  
  1、Mehrabian, Albert; Wiener, Morton (1967). “Decoding of Inconsistent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109–114. doi:10.1037/h0024532.PMID 6032751.
  
  2、Mehrabian, Albert; Ferris, Susan R. (1967). “Inference of Attitudes fro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wo Channel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31 (3): 248–252.doi:10.1037/h0024648.
  
  3、Mehrabian, Albert (1971). Silent Messages(1st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ISBN 0-534-00910-7.
  
  4、Mehrabian, A. (197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ew Brunswick: Aldine Transaction.
  
  5、Mehrabian, Albert (2009). “"Silent Messages" –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bout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Personality & Emotion Tests & Software: Psychological Books & Articles of Popular Interest. Los Angeles, CA: self-published. Retrieved April 6, 2010.
  
  6、Argyle, Michael; Salter, Veronica; Nicholson, Hilary; Williams, Marylin; Burgess, Philip (1970). “The Communication of Inferior and Superior Attitudes by Verbal and Non-verbal Signal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9): 222–231.
  
  7、Hsee, Christopher K.; Hatfield, Elaine; Chemtob, Claude (1992). “Assessments of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Others: Conscious Judgments versus Emotional Contagion".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4(2): 119–128.
  
  (文/Psydetective | 来源/泛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