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RSS订阅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专题 > 经典案例 >

案例分析:有话说不出是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4-01-24 15:24 类别:经典案例

  
  心理导读:大多数人都希望与人为善,但是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不能体察对方的心思,而让对方感到不适。神经大条也许意味着没心没肺的快乐,但也许会让人有话说不出。有以下四类情况,都可能会让对方有话说不出,你也是这样的人吗?   ——www.tspsy.com
 
案例分析:有话说不出是怎么回事?

案例分析:有话说不出是怎么回事?
 
  大多数人都希望与人为善,但是每个人的敏感程度不同,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不能体察对方的心思,而让对方感到不适。神经大条也许意味着没心没肺的快乐,但也许会让人有话说不出。有以下四类情况,都可能会让对方有话说不出,你也是这样的人吗?
  
  一、自己表达爽了,忘了还要倾听对方
  
  1. 机关枪:您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信息量太大,听还来不及,怎么会还让人有想说的欲望?
  
  2. 絮絮叨叨,啰嗦:您颠来倒去就是那么几句,听都听腻了,该说的我已经说了,您还想听什么?
  
  3. 说的都是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您是对这些感兴趣啊,那您是不是对我要说的不感兴趣呢?
  
  4. 所说内容难度太高,或体系太完备,让人乍听下来觉得无可指摘:您的高大上让我不明觉厉,无语凝噎!
  
  5. 急着重申自己的观点,不听对方的,不给别人解释的机会:好好好,您是对的!讨论可以结束了吗?
  
  6. 说了很多,但没有疑问句:嗯,我听到您说的了,但是您说这些的目的是啥,我没领会到啊?
  
  7. 说完转身就走:我还没说完呢,您自己一个人就决定了吗?
  
  二、知道应该听对方说,但倾听姿态不恰当
  
  1. 一脸严肃的poker face,不开放的姿势(抱臂、叉腰等):唔……看起来好凶,怕怕……
  
  2. 全身带着情绪:① 生气、或是生闷气:要是说错一句,Ta岂不是更生气?算了不说了。② 小心翼翼、敏感:啊,要是说太多,不小心伤到Ta怎么办?③ 其他。
  
  3. 催促,“你快说呀!”:我只是有点想法,还没细想过呢,非要我现在说,我也说不出来!/我已经有成熟的想法了,本来挺想说的,但是我不想被您逼着说!
  
  4. 部分倾听,忽视另一部分:您既然只听自己想听的,那么那些您不想听的,我就不说了……
  
  5. 问号连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还是不知道,看来我啥都不知道,我不说了。
  
  6. 明知故问:我已经说过我爱你了,你怎么还问?/你明知道我说出来你一定会不开心的,你干嘛还要我说?
  
  7. 自我维护,不自觉地寻找对方的问题来反击对方:原来是在这儿等着我呢!惹不起还躲不起嘛,不说了……
  
  8. 过分补充、指摘对方说的话,或指责对方的行为:怎么说都是我不对嘛,您就是比我懂、比我强、比我正义,那我还说个啥……
  
  三、对方想说,你也并非不想听,但是你的状态没给Ta提供方便
  
  1. 有时差or生物钟不符,好比晚上Ta刚要开口你却说要睡了,Ta给你打来电话你却关机了:Ta要休息,我就不打扰了吧……
  
  2. 无时差,但你太忙:唔,Ta在忙,打扰Ta多不合适啊……
  
  3. 你习惯的表达方式,Ta不习惯:我不想当面说啊,多害羞,可是Ta为什么非要请我吃饭呢?/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要写明信片啊?我还是比较喜欢打电话,方便直接。
  
  4. 生病了或者情绪不好:Ta要休息吧,打扰Ta多不好……/Ta好像情绪不好,我现在跟Ta说这个,Ta会不会不开心,或者迁怒于我?
  
  四、或许,你在对方眼中的形象,就是让Ta不想跟你说话的(尽管有时并非你的错)
  
  1. 太“高”了:我也想跟习大大说话,可是人家会理我咩?/有钱人肯定看不起咱们啦,跟他们说啥呀……/女神怎么可能看上我这个屌丝呢,我说啥有用吗?
  
  2. 太“远”了:根本不熟,我跟Ta说啥呀……
  
  3. 太“作死”了:跟Ta说了,Ta一定会怪我的……/假如这么跟Ta说了,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的!
  
  4. 太“让人难以信任”了:那个人是个八婆,跟他说啥他都会传得天下皆知,谁敢跟他说话……/那个人蹲过监狱,刚放出来啊,怎么敢跟他说话……(虽然我们知道服刑人员有可能改过自新,但世人的看法确实如此)
  
  5. 太“偏见”了:Ta又没吃过苦,我跟Ta说啥呀!/跟00后有啥可说的!/男人根本不懂女人,有啥可说的呀!/Ta又没生过孩子,说啥都是白搭!
  
  总结:
  
  “有话说不出”的人常常为了自己的胆小而自责,的确,他们的“说不出”,也有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们的“说不出”,很多情况下是为了顾及对方的感受。假如你也有心,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柔有爱一点,就少拒绝一点,少斥责一点,多一点耐心和鼓励,让他们把话说出来吧!
  
  (文/佚名  来源:《心理月刊》)